姚松自述

时间:2011-12-14 14:30:34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丽杰
  印刷城的用地手续刚批下来不久时,有一天,我接到一个老朋友的电话。对方开门见山,问我愿不愿意卖地,1.5亿。
  1.5亿,光是地的价格,我还一块砖头都没垒呢,就能发一笔了。而且对方说了,这只是开价,你还可以再还价。我说不卖,别说1.5亿,5.1亿我也不卖。对方问我,你是不是疯了?
  我肯定没疯,其实只是一门心思地想做点儿事。你说挣钱多少是够呢?好像很难衡量。拿上这些钱,可以说不是小数了,但接下来我干什么?退休,然后一天到晚地游山玩水,不是我的个性,再说也有点早。

  所以说,这不单纯是一个钱的问题,是一件事情,我们想尝试一下,认认真真地把这件事情做好。顶佳是2000年进入印刷行业的,见识过这个行业快速致富的速度,也领教过红海竞争的残酷。老实说,我们也纠结过,也明白坚持做印刷园区,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会比别的方向要长至少三五年。但在这个行业浸泡久了,有种情结,印刷真的是很辛苦的一个行业,但很多人还是对这个行业有感情,很执着,大家一起做事的气氛也很好。这一切都影响着我们,慢慢地也有了一种被同化后的使命感。所以,我们把做园区这件事看得比较单纯,并不完全是为了经济效益,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心态。
  因为心态比较平和,我们并不急于招商。第一,我们很有信心,很多单位在跟我们谈,试点基地的入驻企业也要过来;第二,我们会和想进来的企业谈得很清楚,优势和风险全摆出来。对于企业而言,择地而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希望当事双方都要谨慎选择,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
  我们更在意的是模式的打造和园区发展的长远稳定性。从这个角度说,宏观局势的发展是我们极为关心的,我对明年的宏观经济不抱太乐观的预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我们的节奏,我们想更多地观察一下。
  为了坚持对园区的构架和设想,我们会优选进驻的企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主营业务、客户结构、和上下游的关系、和印刷城的匹配程度等等,都是需要考察的。没有特点或实力的企业,不会随随便便让其进入,我们甚至劝一些企业多方对比,多种选择,千万不要以为一定能和我们谈成。不过主动去做行业的优化,是很艰难的一个责任,包括对投资人的说服。很大程度上,我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招商,而是向投资人讲解。好在他们对公司还是非常信任的,当然这份信任也是由公司的发展结果“背书”了的。
  你问我会给顶佳印刷城贴上一个什么标签?对某些初创型的企业而言,他会认为印刷城是一个孵化器;对租户而言,他们会认为印刷城是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但对我而言,我是偏理想化的,我觉得印刷城是一个绿色的“希望”,它至少代表着一种模式的存在。比如说,星巴克是一种生活方式,那顶佳印刷城可能也是印刷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你可以在家里喝咖啡,也可以外出去星巴克喝咖啡;你可以独门独院地做印刷生产,也可以到产业基地来做印刷生产。人们为什么愿意花高价到星巴克消费?因为他们希望生活多样,有一种丰富多彩的感觉。顶佳印刷城对行业而言,也是一个绿色的“希望”,也是促使印刷生态多样化的一个选择,有益的选择。谁又能保证它不会成为印刷行业未来的星巴克呢?
  我总觉得,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如果失去了理想,只是为了单纯的谋生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碌,那就会像是口香糖—嚼得越久,越索然无味,甚至越苦涩。从这个角度讲,创新对企业家而言,不是活着,也不是活好,而是怎样去活。
  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愿意选择这种活法,也乐此不彼。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