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库 > 企业 > 经营管理

由杜宝良事件想到的

时间:2006-01-19 09:13:30来源:科印网作者:王丽杰
  执法等于“处罚时,法律只是被利用了,并没有得到真正执行……
  几个月前,在北京,一个叫杜宝良的外地来京务工人员成为了媒体明星。
  这个每日清晨为菜市场送菜的民工,在同一个地点因闯禁行线被电子警察记录105次,罚款10500元。在交警队,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杜宝良面对巨额罚单膛目结舌。
  同样哗然的还有公众,既而引发了一场如何执法与监督的大讨论。没有人会为杜宝良的违章鸣不平,但很多人却对交警执行法规的出发点产生了疑问。如果执法机关的监督不是首重教育和预防,却把处罚做为实施法律的常态,那么,执法的结果恐怕仅仅是让执法机关收获了经济利益,并不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甚至有人提出,当执法等于“处罚”时,法律只是被利用了,并没有得到真正执行。
  最近海关清查卷筒纸印刷机逃税事件,几乎席卷了整个业界。据悉,过百台设备,涉及近百家国有印刷企业将遭遇处罚命运。在这里,涉及技术层面的如何理解转速,如何考量技术规格等问题,并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我们关心的是,在这次事件中,有没有“杜宝良式”的无奈。
  我们同样关心的是,如果国有印刷企业如杜宝良一样并不具有与执法机关对话的权利,那么,在法律设定之初和长期的执法过程中,其代言人是否有效地承担起了沟通与协调者的职能。
  如果把微利时代的印刷企业比做顽强生长的小草,那么,草地是否茂盛在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园丁们是否能勤松土、浇水、为草地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但如果草地面临另一种命运,铺上一层水泥,又将怎样?
  铺上水泥当然不再长出小草,甚至会永久性地改变整个草地的生态。但对于印刷企业,对于现今相当一部分国有印刷企业,上述清查事件无异于倾顶而下的水泥。
  有业内专家忧心忡忡,此次海关对印刷机进口的大清查,很可能会改变国有印刷企业的生存命运,甚至中国印刷产业的格局和发展步伐,也会因之一变。
  谈及此,让我们重新审视政府的执法出发点,基于完善法制社会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政府如何兼顾产业进步与宏观经济的平衡发展?又如何处理不断变化的技术与相关政策的匹配问题?
  杜宝良事件之后两个月,北京的每个司机都可以在家中收到违章通知单了。这就是法律的民主和进步。这不禁让人有所期待,经历清查事件的中国印刷业,是否能收获更为清晰、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