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库 > 企业 > 经营管理

融资租赁之过?

时间:2005-06-23 14:34:38来源:科印网作者:王丽杰

  融资租赁这棵刚刚抽芽的嫩株,却开始遭受非议了

  在印刷业,融资租赁刚刚进入成长期。
  严格来说,内地融资租赁的第一单诞生在2001年。即使到今天,对很多地区、很多印刷企业来讲,融资租赁依然是可望却不可及的奢侈品。融资租赁仍然只活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的部分区域,只青睐于资产质量好、活源充足、有增长潜力的少数企业。
  但就是这样一棵刚刚抽芽的嫩株,却开始遭受非议了。
  “融资租赁进入印刷业,简直就是在拔苗助长。”有此愤慨的印刷经理人并不在少数。在一些地区,原本相对平衡甚至已经竞争激烈的市场,由于融资租赁的帮衬,使得一些尚不具备添置高档设备的企业,又提前挤进了竞争者的行列,加剧了竞争的惨烈局面。
  这种愤慨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的是一个市场问题:印刷业务量的增长能否抵得上设备的增长?供需平衡打破之后,谁来为失控的市场买单?
  同样的争论似曾相识。
  刚刚普及汽车贷款时,也有忧世之士进行了推理:有车贷了,买车会更容易;车多了,交通自然紧张;交通紧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就高了。
  把交通事故增多指责是车贷的原因,我想,每一个有正常逻辑思维能力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悖论。那么,融资租赁之于印刷,以上的愤慨之词是否也流于无稽。
  再来看看国外的情况。在印业发达的欧美国家,印刷设备当年交易额的60%都是以租赁方式进行,成熟的运作模式,并没有无限放大当地印业的供方市场。
  一本好经念歪了,还是要去找念经人。对印刷市场的有序发展应该负起责任来的,微观来讲,是企业;宏观来讲,是政府和行业组织。
  “融资租赁只是一盘菜,一个辅助手段,不能当饭吃。”一位处于企业扩张期的印刷经理人对此有深刻体会,“如果启动一个1000万元的项目,融资租赁的额度最好放在30%之内,3年左右。如果比例达到70%~80%的话,会有很大风险”。如果印刷企业都能冷静地设计融资组合,规避投资风险,关注自身的持续发展,印刷设备市场的销售增长是否会更加有序?
  但对于整体印刷市场而言,我们毕竟不能仅仅期望于企业微观主体的自觉与自省。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即使正常发挥功能,也还有一定的滞后与盲目。如果政府的“调控之棒”失策,行业的统计与分析失语,企业就只能承担起发展的代价。
  对市场的脱轨和无序,融资租赁自然不能代人受过。那么,谁应该担起梳理之责,为印业的发展提供更明晰的竞争图景?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