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库 > 印刷设备 > 印后设备

从德鲁巴看我国印后装订设备的发展变革

时间:2004-09-11 17:06:28来源:科印网作者:王淮珠

  德鲁巴国际印刷展览会已经闭幕,会场上展出的印后装订设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联想到印后装订工序历经50多年,从手工变单机,单机变联动,联动变自动、变多样化,再到如今的数字装订的发展变革过程。
  本届德鲁巴展览会展出的印后设备式样之新、种类之多、自动化程度之高是历届展会所没有的,反映和展示了印刷业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多样化的新面貌,凝聚了印刷业最新的技术成果,汇集了业界的最新设备,预示了印刷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前景。我们在重新认识印后装订设备发展状况的同时,应汲取国外先进设备之精华,树立我国印后装订设备之特色,开发出适合我国印刷市场的先进印后装订设备。

  我国印后装订设备的发展过程
  我国印后装订设备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在1956年,所有私营小企业和小作坊式装订厂均进行公私合营,转为大批量生产加工企业。手工操作远远不能适应大规模生产,迫切需要走向机器加工,同时,我国已经生产出了手动切纸机和脚踏铁丝订书机,于是装订开始使用单机加工设备。
  第二次变革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各地的印刷厂都大量印刷《毛泽东选集》、语录和单行本,加工量非常大。因而装订用的小单机设备不能适应这种需要,出现了印的多、装不出的印装不平衡的困难局面,影响了正常的出版周期。由此迫使装订设备不得不再次变革,增加了大型单机和联动生产线设备。
  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北京人民机器厂生产出了ZY102型全开环包刀式折页机和ZY104全开自动平台刀式折页机;宜宾机械厂生产了单刀滚式配页机;上海订书机厂(上海紫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前身)生产出了骑马订联动生产线等。70年代中期,北京人民机械厂的冷胶无线胶订联动生产线,上海紫光的精装书联动生产线,以及一些大型单机如雨后春笋般被推向市场,在全国大型印刷厂广泛应用。这些设备的出现加快了装订速度,逐渐缩短了加工周期,也使印装不平衡的局面得以缓和。可以说第二次印后装订设备的变革是从小单机向大单机和联动生产线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三次变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中期,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印刷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出版业出现了“四多”,即高质量的短版活多,特殊加工物多,无线胶订多,周期短的加工物多。
  其次,我国的印后装订单机、联动生产线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引进了上百条无线胶订联动线,且最高时速能够达到1.2万本,进口设备主要是瑞士马天尼,德国柯尔布斯、沃伦贝格和日本TSK等机器制造公司的设备;精装联动生产线,如速度为50本/分钟的2000型,也引进了近10条生产线(柯尔布斯);单机主要是折页机(斯塔尔MBO)、锁线机(阿斯塔)以及订书机头等(美国)。其中阿斯塔锁线机虽然价格要比 国产锁线机高10多倍,但由于其具有针距小、针眼细、可以自动分帖、速度快(最低速160帖/分钟、最高速220帖/分钟)、锁线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备受用户青睐。
  与过去的两次变革相比,第三次变革是一次单机、联动并举,向国际水平迈进的过程。这个变革期可能会延续到2005年,之后的装订设备有可能进入一个信息化、自动化、多样化、数字化的新阶段。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