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库 > 印刷设备 > 印刷机械

印刷设备进口四年之路

时间:2005-07-02 16:54:39来源:科印网作者:王丽杰

  在印刷技术杂志社每年度推出的《中国印刷业年度报告》中,读者可以清晰了解国内进口印刷机械的海关统计情况。本文即据此展开分析,看看2001~2004年中国印刷业经历的是怎样一幅进口图景。

  总量稳升
  图1显示,2001~2004年,印刷机械进口数量和进口金额逐年攀升。进口数量由2001年的38625台,增至2004年的52015台,年均增长率达10.43%;进口金额由2001年的105084万美元,增至2004年的161131万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5.31%。
  进口数量与进口金额均超过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一方面,表明国内对高档印刷的需求在迅猛发展,这同时增加了对高档印刷设备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国内印机制造水平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远远不能满足印刷业对高档设备的需求。
  图1还彰示了另外一种情况。印刷机械进口数量年均 10.43%的增幅,相比于进口金额年均增幅15.31%低了近5个百分点,考虑到在WTO背景下印刷机械进口税率逐年调整、逐年降低(见文末链接)的事实,可以看到国内市场对进口印机的需求层次在发生明显变化,由低档次到高档次、由小规格到大规格、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中国印刷业产业升级的步履在此可现端倪。

  增幅有变
  虽然从总趋势来看,印刷设备进口金额逐年攀升,但分年度分析表明,进口步伐却并非匀速,请看表1。
  与上一年相比,2002~2004年印刷设备进口金额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17%、30.89%和19.75%。相对异常的数字出现在2001年,这让人们想起当年的印机进口热潮。
  1998年国家为促进行业的发展,曾推出进口高速多色印刷设备的优惠政策,一些印刷企业据此引进了免税机器。但相关部门在2000年出台的调整政策中,决定取消相应优惠政策,并将时间表设定在2000年11月1日。这一死线促动了印刷企业的进口行为,“那时我在新闻出版署工作,走廊上天天都是等批件的人群”,一位当年的见证人这样描述盛况。
  2000年的批件高峰直接导致2001年进口高涨,也促使2002年成为休整年。2002年进口金额绝对值低于2001年相应数字,成为当年的政策调整明显的注脚。
  在2002年之后,印机进口又进入了平稳的增长期,年度增长率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达到了30.89%和19.75%。

  市场主角
  在中国印刷业,谁是印机市场的主角?表1提供给我们一个分析的视角。
  对于印机市场的两大供给方而言,国外兵团我们能够借助海关数据得到约略数字,但国内兵团的准确数字却无相应的统计渠道。为此,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机分会提供的58家主要印机企业指标成为重要参考。业内专家估计,在全国400多家印机企业中,58家企业的销售收入总和约占国内印机生产总量的70%~80%。
  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04年间,国内、国外机器销售都很旺盛。而国内机器由于较少政策波动的影响,增势更为平稳,基本在15%~22%间浮动。
  如果以58家印机企业的销售收入来代表国内的生产总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几年进口印刷设备约占市场总量的70%左右,且波动幅度不大。显然,进口印机目前在市场上仍居主角,尤其在高档印机领域。
  “透过表面数字,实际上还有一些相关因素影响着这种竞争格局”,一位业内专家分析,“从进口设备来看,进口金额逐年攀升的背后,还有汇率的影响因素,近年欧元涨幅近40%,日元也有20%的升幅,剔除汇率因素,进口印机的市场份额是否有变?再从国内生产设备来看,2001年出台的《印刷业管理条例》和相关政策促使印刷企业进入升级换代的高潮,现在高潮走入尾声,政策性增长因素有变,在这种背景之下国内印机企业能否仍旧保持高速增长?”
  看来,多变的市场因素会使国内与国外兵团长期处于此消彼长的竞争状态,但国内兵团对国外兵团构成实质性威胁,还有待时日。

  进口格局
  图2显示了2004年不同类型进口印机设备所占比例。其中,单张纸胶印机占比为39.19%,卷筒纸胶印机占比为10.46%,各类丝网印刷机占比为9.66%,切纸机为5.25%,喷墨印刷机为4.40%。显然,单张纸胶印机和卷筒纸胶印机是进口大户,单张纸胶印机更是进口重点。
  对比2002年相应比例(请见图3),可以看出几种主要设备的占比变化。2002到2004年,单张纸胶印机占比由33.05%升至39.19%,卷筒纸胶印机由6.81%升至10.46%;与此对应,一些设备的进口占比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如小胶印机由0.04%下降至0.02%,柔性版印刷机由2.22%下降至1.85%,照相凹版印刷机由7.14%下降至2.67%,喷墨印刷机由6.52%下降至4.40%等等。
  “一些印机设备进口占比下降,并不意味着国内对此类设备的需求量减少了,更可能的情况是,国内产品的替代性增强了。”一位业内专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小胶印、照相凹版和喷墨印刷机领域,都存在明显的替代趋势。

  单张纸胶印机
  对进口重点机种单张纸胶印机,有必要进行单项分析。
  表2显示,2001~2004年,单张纸胶印机进口数量逐年递增,4年分别为645台、785台、933台和1052台。进口金额也由2001年的35547万美元增至2004年的63146万美元。显然,进口金额的年均增长率超过进口数量的平均增长率,这就导致平均单台价格一路上升,剔除2001年政策性因素影响,2002~2004年,平均单台价格由43.28万美元增至60.02万美元。
  “原来小规格的单张纸胶印机进口较多,以四色机为主,现在很多是五色、六色机加专色,”一位行业人士引用数据分析,“2004年平均单台价格超过60万美元,表明很多机器是四开以上的印刷机”。
  分析单张纸胶印机的主要来源地德国和日本的进口数据,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变化。表2显示,2001~2004年,在德、日机器的市场较量中,日本机器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2001年,德、日机器在进口市场中的占比为79∶21;到2004年,这一比例变为60∶39。
  很多业内人士将这一比例的变化归因于欧元近年的坚挺。但分析另一组数据,原因似乎没有这么简单。2001年,德国机器的平均单台价格为61.33万美元,日本机器为46.58万美元,两者差距为14.75万美元;而到2004年,德国、日本机器的相应数据分别为64.48万美元和57.64万美元,差距缩小至6.84万美元,显然,日本机器正在努力摆脱“价廉”形象。
  从历史上看,单张纸胶印机的传统用户为国有书刊印刷厂。我们由表3分析,这种情况在近年是否有所改观。表3显示,2001年单张纸胶印机进口金额中国有印刷企业占比70.64%,但到2004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58.01%。取而代之的,是私营企业的异军突起,占比由2001年的0.85%猛增到2004年的17.37%。同时,三资企业的进口绝对值虽然仍在上升,但占比却也有一定的下降。
  私营企业购机量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占比上,在平均单台价格上其上涨幅度也引人注目。2001年,私营企业购机的平均单台价格为37.82万美元,远低于平均价格55.11万美元的水平。而到2004年,私营企业总计147台进口设备平均价格为74.60万美元,不仅远远超出60.02万美元的总体平均水平,而且在各类型印刷企业中居于最高位。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走入了规模化、高档化生产。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