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CTP在中国

CTP飞跃之年

时间:2010-12-17 17:14:10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任秀颖
  输出中心何去何从
  “CTP时代正在一步一步逼近我们这个弱不禁风的印刷行业,但我们要面对现实,既然来了,我们既要面对它,也要适当地‘回避’它。”在一个网友活跃的印刷论坛上,我们发现了江苏南京一位印刷人的评论,发人深省。
  “我需不需要上CTP?如果我的活都是长版活,上CTP等于是浪费。我的客户都是长线客户、关系客户,不会在乎那一点点小钱的(成本的节省);如果我的活都是短版快活,都是以散户、小户为主的,那就要上了,不上就没有市场主动权了。我有没有实力上CTP?如果我只有一台小四色,上CTP还不如再上个四色机;如果我有好几台四色,大小都有,用版量大,就有必要上CTP,不需要犹豫了。”这位网友分析道。的确,与其摸不清方向地对CTP趋之若鹜,不如退而冷静思考自身实际,在我们高谈CTP市场走向成熟的今天,这或许是行业另一种生存状态的写照。
  然而对于那些输出中心来说,选择却似乎是唯一的——除非改行不干了。“经营状况比较好的输出中心,差不多都已经上CTP了”,张少勇说道,“根据柯达自身的销售情况来看,今年CTP在输出中心的增量是远远快于印刷企业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输出中心所面临的境况。
  有人说,输出中心这个时候要更多地笼络小客户,它们目前是最需要输出中心提供印前制版支持的群体,而制版量大的客户一旦自己购置了CTP便会弃之不顾。这其中不无道理,但也有失偏颇。2009年4月,《印刷经理人》曾采访过南京一家制版公司,为了进一步加强同印刷企业的合作,它们当时正在尝试一种“CTP驻厂”的服务模式,即将CTP设备安装在个别用版量较大的印刷企业中,由制版公司处理电子文件,然后在印刷厂直接制版,同时由制版公司派出四五名操作人员分两班为印刷厂服务。如今,当我们再次联系这家制版公司时,它们已将这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已有两台CTP设备进驻两家客户厂内,并正在筹划购置第三台CTP继续驻厂。据了解,这家公司6年前就引进了CTP,在CTP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人才,能够为驻厂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①提供训练有素的CTP驻厂操作人员,或者为印刷厂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流程方面的培训;②日常电子文件处理服务,在最快的时间内调整至适合印刷的效果;③工艺服务。
  这家制版公司CTP部门技术负责人表示,如果说以往还有些企业买CTP是为了装潢门面,那么现在基本上都已经进入“实质使用”阶段了,但由于资金、人才和经验积累不足,CTP供应商又无法更贴身、更个性化地服务每家客户,使得一些印刷企业应用CTP后并没有给生产带来正向提升的效果。“CTP的潜能是非常大的,不仅仅在印前环节,当CTP所涉及的新工艺、新功能被充分发挥、当模块化工作流程的作用被充分挖掘的时候,CTP的潜能可以在印刷和印后环节得到展现”。并不是每家印刷企业都有精力与能力去挖掘CTP的应用潜能,而正是这一点,成为这家制版公司的杀手锏。
  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谈,聊以参考。输出中心拥有其自身的生存空间,主要源于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制版量小的印刷企业的制版需求、人才的匮乏等让输出中心的存在不可或缺;找准定位,更深地融入印刷企业、成为其必须的一个生产环节也是细化分工、提高效率的可选路径。一句话,输出中心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后CTP时代
  问至内地印刷业目前应用CTP的程度,“普及”与否成为各方答案中的一个文字游戏。
  不少供应商认为,从内地印刷业CTP市场的整体容量来看,目前的保有量已近总容量的一半,称其“普及”不为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以国内10万余家印刷企业的总数量来说,3000余台的保有量也远未达普及程度;而面对过去一年的迅猛增长,中庸一点的表达称目前的CTP在印刷业已近“准普及”。
  然而,普及也好准普及也罢,就如同曾经甚嚣尘上的热敏与紫激光技术之争,最终只是为市场的成熟应用做个铺垫。在如今的CTP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几分天下”的格局基本已成定势,大部分国际、国产品牌的精力基本上已从CTP硬件设备领域转移。缘何有此说法呢?让我们看一看2010年CTP厂商之间的“合纵连横”便知其中一二。
  2010年,影响内地CTP市场格局的几项战略层面的大动作,首先包括9月柯达与方正这两大CTP巨头的联手,另据透露,柯达将在2011年1月与业内另一家国际品牌的“巨头级”供应商签订合作协议;11月,富士胶片、网屏和德国克劳斯在2010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上举行握手仪式,宣布其在中国的合作全面开启;另外乐凯二胶表示已同网屏建立合作关系,在2011年双方的合作会更进一步,其与ECRM的合作也非常顺利,今后在销量上会继续加大……
  几大阵营、几分天下,2010年的市场格局因CTP供应商们的战略调整而充满变动的张力,而供应商层面的频频动作也昭示着CTP市场自身的调整——无需谁的提醒,企业开始明白它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一台CTP设备、几块版材。
  那么,他们究竟需要什么?
  各家供应商费尽心力,或强强联合、或寻求互补,无非是为了整合产品方案增强产品竞争力,延伸销售渠道扩大其所能触及的范围,更加贴近客户增强服务效果,总之一句话,正在实践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口号,又或者用一位CTP销售经理调侃的话来说,“现在还是买方市场,不然我们就在家里坐着等人上门买就好了”。
  作为CTP领域的专家,张少勇认为,对于刚刚接触CTP的客户而言,“稳定、可靠、合适”这三个指标是最重要的,而对于那些需要对CTP进行更新换代或者处于扩张时期的企业来说,“硬件固然很重要,但是更多的时候软件更重要”。一般情况下,一个成熟的市场中软件所发挥的作用是越来越大的,此外,他还强调服务的重要性,不论是供应商亲自提供服务还是通过远程支持等方式协助代理商完成。对此,方正电子数字印艺事业部总经理卢卫东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见,他认为当单独一家供应商的销售量已积累到四五百台甚至更多的时候,“服务资源的匹配”应成为印刷企业引进CTP系统时考核供应商的必备指标之一。
  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对于印刷企业而言,他们需要什么?的确,上述的硬件、软件、服务都是基础,都很重要,可如果我们再站在企业的角度想想,自己需要什么?
  我们不否认,不少企业买CTP的动机似乎很单纯,“大势所趋”,这是个“人有我无”就很难生存的时代,但一台CTP价格不菲,后续投入亦不是小数目,在商言商,“为了买CTP而买CTP”似乎并不符合商业规律,而仅为了节省成本而购入CTP似乎也过于短视。再回头看看2010年CTP厂商们的大动作,似乎能感知CTP设备及版材领域已有“从竞争走向竞合”的苗头,市场已渐趋成熟。或许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需要一点想象力。CTP只是个起点,跟在它后面的不仅包括我们在此前的调查中提及的“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应用”、“技术和工艺能力的积累”,更值得突出强调的是企业在未来将要面对的数字化软环境,以及由此催生的影响企业发展方向的商业模式。从概念输入到被广泛认同和接受,CTP在中国走到今天,或许该是时候进入一个“后时代”了。
  如同台湾崭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理哲在后文所提出的,这种环境之下企业需要考察的绝不仅仅是一台CTP设备的性价比,比这重要得多的是数字化如何从一台CTP开始延展开去。细节至数据处理、数据流转、车间的数字印刷,更全面地考虑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基于网络的数字化营销,融入真正的互联网时代直至迎接云打印……一切就在不远的将来。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