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标签技术

柔印在收缩标签印刷市场扩大份额的必要前提

时间:2010-06-10 12:21:15来源:科印传媒《印刷技术》作者:蔡成基

  目前,国内收缩标签印刷工艺几乎是凹印一统天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台资企业将PVC收缩膜技术引入我国内地市场,PVC收缩膜加工、凹印、分切、合掌、品检、标签的切断收集,这一整套的生产工艺,均是建立在凹印工艺基础之上。由于这是一整套成熟工艺的全面引进,内地印刷行业必然有一个适应调整期,对有些关键工序的不熟悉,导致在一段时间内损耗较大、成品率低。但即便如此,笔者记得1995~1996年PVC收缩标签的售价高达每吨7万多元,利润可观。

  PVC收缩标签生产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质量控制点:薄膜两次 定型时的泡管稳定性控制,印刷过程中专用油墨的附着力,烘干过程中温度、风量、风速的掌握,合掌精度误差的控制,成品储存与运输过程中对环境温度的控制等。这些关键节点同凹印工艺直接相关:一是油墨的适应性,二是印刷烘干过程对PVC收缩膜预收缩的影响。
  PVC收缩膜是一种极性材料,若不考虑成膜工艺中添加剂的影响,薄膜本身的表面张力大于38mN/m,不需要进行表面电晕处理或底涂处理,也能使油墨在其上有较好的附着力。但是由于成膜工艺中添加的增塑剂的影响,当年普通聚酰胺油墨或氯化聚丙烯油墨无法牢固地附着在薄膜上,因此PVC收缩膜印刷必须采用丙烯酸系列的凹印专用油墨,采用甲苯、丁酮类溶剂,才能保证牢固可靠。
  凹版网穴的深度一般在45微米左右,有的网穴深度甚至会达到55~60微米,如此深度主要就是为了达到墨色饱满、厚实,层次感强的效果。而这也意味着凹印必须解决油墨在不同印版条件下的干燥问题,即解决油墨在高光部分小网点印刷时的初干与暗调或实地印刷时的彻干问题。印刷高光部分小网点时,由于凹印网点的二维特点,即高光小网点对应的网穴不仅面积小而且深度也浅,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要求油墨的初干时间稍长,在利用刮板细度计做初干测试时,采用30秒或者更长些的时间来计量铜版纸上的墨迹长度。在解决暗调或实地印刷的彻干问题时,要设计好真溶剂与假溶剂的配比,油墨中树脂对真溶剂的释放速率慢些,而对假溶剂的溶剂释放性更好些。印刷机同油墨的配合,往往体现在烘道的长短、温度的设定、风量与风速的调节、管道中风阻的有效减小方面。

  PVC收缩膜印刷的关键是尽可能地减小薄膜变形的风险。为了减小PVC收缩膜在印刷工序的预收缩,采用低温、大风量、高风速的工艺往往是行业内的首选。
  对PVC收缩标签的责难是因其不环保,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风闻国际包装界将用PET或PS收缩膜来代替PVC收缩膜。近10年来,虽然PET、PS收缩膜逐渐走上市场,但PVC收缩膜在国际包装界的应用并没有消失。国际包装界对氯离子的恐惧并没有阻挡PVC收缩标签在欧洲的盛行;即使在美国,PVC收缩标签也照样大行其道,笔者前些年搜集的美国收缩标签,很多都是PVC材质的。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凹印采用无苯无酮的凹印油墨取代了早先的有苯有酮类专用油墨,制膜工艺中也用无毒的加工助剂取代了早先的不环保产品。凹印在不环保的责难中逐步改善自身品质,在逐步用更环保的PET和PS收缩膜取代原先的PVC收缩膜的过程中,力争做得更好些。
  当前收缩标签材质以PVC收缩膜为主,以PET、PS收缩膜为辅的现实格局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成本价格,而收缩标签以凹印为基本印刷模式的主要原因同样是成本价格。印版加网线数175线/英寸,高光小网点的再现范围在5%~10%,以厚实的实地与鲜亮的高光区域作反差,凸现凹印工艺的特点,印刷色组常为8~10色,以多个专色增添印刷难度,甚至添加珠光或哑光效果增加美感,这就是现阶段国内包装印刷界收缩标签印刷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柔印还是无法同凹印匹敌的。由于欧美地区的柔印PVC、PET或PS收缩标签采用的是UV油墨,仅油墨成本这一项,柔印就远远输给了凹印。柔印同凹印可以一搏的是产品的装饰质量,即利用柔印机组式多工艺组合的特点,可以在收缩标签连线生产中加以其他工艺,如网印、局部UV上光、冷烫印等。虽然凹印也可以在超亮银方面同冷烫印做比较,但细观质量,扁平状的超亮银在亮度上同电化铝的光泽还是有差距的,而且超亮银凹印油墨的价格不菲,扁平状的铝粉比表面积大,不容易被刮刀从版辊上刮净,极易出现印刷故障。

  柔印的多工艺组合特点得益于其印刷压力轻的优势,因此各色组在压辊压下后对承印材料的阻尼小,所需要的补偿也较小。在此基础上添加的其他各工艺,只要放在柔印色组的前端或后端,对其他色组在套印时的干扰就小。当然,如果能在色组中有效隔断,对每一色组不同的阻尼量做出不同的补偿更好,将因不同印刷压力而造成的材料阻尼对套印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当然这将大大增加设备的成本。
  凹印很难连线添加多种工艺,主要就是因为其印刷压力太大。凹印的基本转印原理是吸墨,即承印材料在压印辊的作用下将凹版网穴中的油墨吸出来。这种转印方式必须具有三个条件:①合适的压印辊硬度;②合理的印刷压力;③光洁的凹版网穴,以便容易地将油墨转移出来。其中,第三个条件取决于凹版本身,前两个条件恰恰牵涉到印刷压力对承印材料的阻尼,而这正好是影响套印精度的主要因素。压印辊硬度越低,印刷压力越大,对油墨的转移越有利,但薄膜在这种印刷压力作用下受到的摩擦力也越大,会形成料带传输的阻尼,造成多色套印困难。笔者曾经看到为了补偿这种阻尼,制版工序将版辊直径的递增值从0.02毫米提高到0.03毫米,有的甚至到0.04毫米;最近在同北方的一家企业作技术交流时,竟然被告知其版辊直径的递增值达到0.05毫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增加多种工艺,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成本上都将增添不少难度。机组式凹印机在印刷卡纸时可以连线组合多工艺,这是因为卡纸的伸缩率比较小,但在印刷薄膜时却很少连线组合多种工艺。
  采用多种工艺使收缩标签的装饰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这方面柔印比凹印有明显的优势。在某些应用领域,比如高附加值的日化产品领域,柔印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在十分计较产品成本的其他领域,柔印的多工艺组合特点又成为阻碍其应用的桎梏。
  如果柔印仅从多工艺组合上同凹印工艺博弈,柔印只能维持目前的市场局面,仅仅能作为凹印收缩标签的一个拾遗补缺。因此,柔印要同凹印展开全面竞争,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质量与成本。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