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软包装

时间:2007-05-23 08:30:46来源:科印传媒《印刷技术》作者:蔡成基

  自上期《印刷技术—包装装潢印刷》开设“作者会客室”栏目,并刊登了中国印协柔性版印刷分会秘书长林逢铭的故事之后,受到了众多读者和作者的好评。在此,本刊编辑部对大家的支持和关注表示感谢,并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对这一栏目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期“作者会客室”栏目请到的嘉宾是美国联合印刷器材有限公司的蔡成基老师。蔡老师长期从事软包装印刷、复合和制膜工作,熟悉凹印和柔印工艺,并培养了一批青年技术人才,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望。本期“作者会客室”,我们一起聆听蔡老师与软包装的故事。
  在从事凹印软包装生产的过程中,传统凹印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工人健康的损害,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涉足软包装领域的,当时我所在的以铅印凸版为主要印刷方式的上海人民印刷一厂兼并了上海人民印刷十二厂,该厂以糖果包装纸为主要业务,采用轮转凹印方式,同我厂原有的单张纸铅印方式在工艺上和设备上均有很大的差别。我当时在设备部门工作,对凹印很感兴趣,对机组式凹印机的调速和张力控制尤感新奇,因此花了不少精力去研究。以后又参加了凹印机的制造工作,我承担的任务又恰恰是电子调速部分,正好与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工业电气自动化很对口,而且由于年轻,求学上进心很强,因此在专业上的进步很快。随着糖果包装从纸张逐步发展为塑料薄膜,凹印工艺从醇类油墨卷筒纸印刷、在线拖蜡与分切,发展到采用苯类油墨在各种薄膜上印刷;凹版制版工艺从碳素纸腐蚀制版发展到电雕制版;产品也从单一的糖果包装纸发展到食品的复合膜包装。当时的软包装行业,由于企业数量不多,产品的利润率较高,一般均在30%左右,而且即使在当时计划用电的条件下,政府有关部门一路开绿灯,保证软包装企业正常生产,以保证市场食品供应。
  在从事凹印软包装生产的过程中,传统凹印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工人健康的损害,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于使用苯类油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苯类溶剂,当时的劳动保护条例规定一线操作工人每天有一瓶牛奶的补贴,以弥补生产过程对操作工人健康的损害。但是,当气候转入高温高湿的黄梅天,气压低,仅靠车间的机械式排风完全不足以把有毒溶剂排出,车间内苯蒸气含量很高,外来人员乍进入车间,眼睛刺激得要流泪。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厂引进了国外完整的HDPE塑料袋生产线,印刷部分采用的是层叠式柔印机,生产中采用的是醇类油墨,同凹印车间相比,柔印车间的气体浓度要好多了,但柔印当时只能印色块与线条图案,同厂里占主导的凹印相比,印刷质量相差很多。1985年根据上海市经委的安排,我厂作为第一批使用单位,引进了德国F&K公司的6色卫星式宽幅柔印机,见识了当时国际上刚刚兴起的卫星式柔印设备,随后又参与了上海第三印刷机械厂测绘仿制卫星式柔印机的项目,从理论和实践上踏进了柔印领域。我们曾经用卫星式柔印机印塑料薄膜挂历的底版,用凹印印挂历的彩面,当时凹印的车速在130米/分钟,而柔印则可超过200米/分钟,柔印的高产能和低污染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97年底我离开国有企业,之后曾到过几家大型民营和外资印刷企业,都是搞柔印。很幸运,接触的都是一些高端柔印设备,如德国的W&H和意大利的UTECO。我加盟这些企业时,大都是这些企业在柔印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技术、管理、市场诸方面均运转不灵,柔印机闲置。也许是我的运气比较好,当我离开这些企业时,这些企业蒸蒸日上,在当时的柔印业内都享有盛名。当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名员工的努力,其中包括我手下的那些年轻人。他们中不少人是从印刷高校毕业的,进入企业以后,从搬运原料做机长的助手做起,要擦机器,还要擦地板,我的要求是先做一名合格的生产工人,才可能在生产实际中学好柔印工艺与技术。我带年轻人的办法可能与别人有些不同,我涉足柔印并没有老师指导,主要的办法是从生产实践中学,不放过生产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要搞清楚为什么,从而整理出有规律的东西,再用来指导生产。因此我对年轻人的要求是,对于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我不会主动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要他们自己先动脑筋分析,有了答案再来同我探讨;若答案有错,我会分析给他们听,告诉他们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我觉得只有通过自己思索并整理出来的东西才能真正掌握,而且这种从生产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我应该教会他们的。如卫星式柔印机的张力控制与套准和产品重复长度的关系,不是告诉他们一个结论,而是要求他们在不同张力条件下测量套准误差和产品长度,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来。在生产一线工作的那几年,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了堵版、针孔、鬼影、墨杠、实地上的深色墨点等柔印常见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十分感谢中国印协柔印分会和《印刷技术》杂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使我们得以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在业内推广,为柔印事业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在推广柔印工艺的同时,我曾花了几年时间去搞薄膜的配方和设计。为什么要从印刷扩展到前端的制膜?当时,不少老前辈说是不务正业,其实当时我已感到,对于软包装产品来说,包装材料是皮,而印刷是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柔印产品是建立在优良的包材基础上的,若包材不优秀,印刷再好你也接不了订单,企业以订单为第一生命,软包装企业必须在包材上下大功夫。薄膜柔印同多层共挤膜之间的因缘深厚,实践证明,熟悉了材料的生产与技术,对我目前推广柔印创造了难以想像的便利条件。
  我目前在美国联合印刷器材公司从事柔印的推广工作。由于长期从事软包装生产,对凹印和柔印十分熟悉,在国有企业工作时,对胶印与网印也曾有涉足,薄膜生产的实际经验在我为客户提供可靠的柔印解决方案时也很有帮助。柔印作为一种比较新的印刷工艺,有许多方面同其他印刷方式是相通的,如柔印的加网和分色技术,同胶印就有不少相通之处,我们往往从胶印工艺中总结出柔印的相关工艺来。凹印的卷料张力控制技术,同机组式柔印十分相似,同卫星式柔印略有不同,这就为柔印的套准与调节技术提供了十分有用的数据。我们之所以能比较顺利地总结并推广柔印工艺与技术,这很可能要得益于对其他工艺的熟悉。
  作为一个在软包装界工作多年、在柔印界也有20年的过来之人,我寄希望于软包装界的年轻人,其实国内的软包装界目前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薄膜复合产品的溶剂残留不稳定,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很难控制,不少同行说工艺上可以专门控制,其实说到底无非是少加或不加慢干剂,把速度调慢些,把干燥装置的温度调高,风量调大。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传统凹印不可能把凹版网穴制浅,使耗用的油墨与溶剂的总量减少;也不可能把干燥装置的风速调到接近音速,用高速气流来解决薄膜干燥问题;更不可能在黄梅天不用慢干剂,若产品需要5%以下小网点的再现,不用慢干剂将很难保证小网点的顺利转移。对柔印来说,机组式柔印机的印刷图案已能达到150-175线/英寸的精度,但为什么卫星式柔印机只能做到120-133线/英寸?为什么号称300米/分钟的柔印机在印刷小网点图案时只敢开到150-200米/分钟,是什么制约了生产速度的提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软包装界和柔印界的人士共同提出,并共同来解决。
  我十分赞同我所在公司老总的一个观点,即柔印需要协同,需要合作,就像上海的饮食业需要的是乍浦路一条街,黄河路一条街一样,柔印需要的也是一个规模效应,是共同合作而不是自相残杀,柔印才可能在凹印和胶印的夹缝中占有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逐步发展并扩大,像我们的国外同行一样,使柔印在包装印刷领域的市场份额达到70%。因为柔印的成本和损耗较传统的凹印工艺都要低,在各种印刷工艺中,柔印在环保方面最具优势,对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影响最小,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柔印需要协同,需要合作,需要的也是一个规模效应,是共同合作而不是自相残杀,柔印才可能在凹印和胶印的夹缝中占有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逐步发展并扩大。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