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二五”规划》探索瓦楞纸箱行业未来发展之路

时间:2011-01-20 16:05:05来源:科印传媒《印刷技术》作者:陈希荣
  回望“十一五”
  “十一五”期间,我国瓦楞纸箱行业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11.9%,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我国瓦楞纸板生产量达367亿平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19.3%,占亚洲总产量的30%;2010年,我国瓦楞纸板生产量生产量达400亿平方米,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瓦楞纸板生产国。在欣慰于这些突出成绩的同时,我国瓦楞纸箱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和不足也是应该重视的。总体来说,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瓦楞纸箱行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区域发展呈转移趋势
  目前我国瓦楞纸箱行业的产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瓦楞纸箱生产基地,而中西部地区的瓦楞纸箱行业仍欠发达。不过,2009年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是沿海地区的产能正在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一批瓦楞纸箱龙头企业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建厂,这些“新鲜血液”将有力地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瓦楞纸箱行业的发展。总体来看,我国瓦楞纸箱行业“东部向中西部,沿海向内地,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向其他区域,分散企业向产业带发展”的区域转移苗头已经显露,而且将在未来5~10年内得到进一步发展。
  2.产能过剩、利润下滑问题严重
  “十一五”期间,我国瓦楞纸箱行业产能过剩、利润下滑问题的表现更为明显,早年低水平、重复性投资的后果进一步显现。目前,我国共有4000多条瓦楞纸板生产线,平均开工率仅为40%,市场供求比例约为3∶1,供大于求。多数瓦楞纸箱企业的主导业务仍为简单的来料加工,缺乏创新,因此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
  同时,由于近年来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纸张等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瓦楞纸箱企业处于原材料涨价、客户要求降价的双重压力之下,利润已大幅下降至3%~5%,企业无利、亏损的情况越来越常见。
  3.“绿色壁垒”成焦点问题
  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技术性贸易措施,我国相当数量的产品出口遇到了困难。据统计,我国因“绿色壁垒”造成的对外贸易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作为运输包装的主要形式,这一问题也使瓦楞纸箱行业备受困扰。由于不了解国外信息、缺少有效的解决方案、缺乏研发资金等问题,我国瓦楞纸箱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偏低。比如,目前我国采用卷筒纸预印技术的瓦楞纸箱企业仅占总量的1%,采用柔印工艺的企业也还不多,低定量瓦楞纸箱仅占产品总量的2%左右。技术工艺的落后,使得我国瓦楞纸箱产品在欧美国家设置的绿色技术壁垒前频频受阻。
  4.多元化发展、产品结构调整初现端倪
  “十一五”期间,为应对日益严酷的经营环境,一批瓦楞纸箱龙头企业已在多元化发展、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
  部分企业涉足多种经营,借助多元化发展做大做强,如浙江胜达和上峰集团在以纸包装为主业的基础上,开展跨行业经营,业务涉及造纸、纺织、化工、房地产、物流等多个领域。部分企业着力于产业链打造,如浙江景兴以造纸为主业,借助造纸优势发展瓦楞纸箱产业,形成“造纸-瓦楞纸板-瓦楞纸箱”产业链,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有的企业大力发展彩印业务,形成了“瓦楞纸板-瓦楞纸箱-印刷”产业链。
  还有一批瓦楞纸箱企业从设计和工艺创新着手,开始拓展创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上海界龙、浙江胜达、上峰集团、厦门合兴等企业在瓦楞延展制品领域颇有收获。还有的企业在转型之路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如东经控股致力于通过整体包装解决方案为客户降低包装综合成本,深受客户好评。

  《“十二五”规划》解读
  在总结“十一五”发展成绩的基础上,《“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纸包装行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规划和展望,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纸包装行业的基本任务。《“十二五”规划》还为此给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整体的战略指导,在此,笔者摘选部分与瓦楞纸箱行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
  1.经济指标
  《“十二五”规划》为纸包装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设定了以下经济指标,其同样也适用于瓦楞纸箱行业。
  (1)产值增速不低于GDP增速,应保持在12%左右。
  (2)产业集中度达20%以上。
  (3)平均销售利润率、产值利润率达5%~10%。
  (4)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达15%,出口产品数量及产值应占总量的20%以上。
  (5)资源二次利用率、包装废弃物平均回收率和再生利用率达50%。
  (6)研发资金占销售额的3%~5%,用于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资金占技术引进费用的20%。
  (7)单位产品工业产值(每万元)的节能比例达50%以上。
  2.战略指导
  为了帮助瓦楞纸箱行业更好地完成转型升级任务,《“十二五”规划》指出,当务之急是要突出把握好“四个关键点”:一要培育市场,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建立一支对市场信息反应迅速的经营团队;二要注重协作,企业之间可组建运转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专业化联合体,或与大型企业集团组建合作伙伴关系;三要重视人才,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开发体系,建立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四要培育品牌,一个知名品牌不仅会惠及一个企业,还将惠及一个产业,甚至会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