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印刷技术》

时间:2007-06-22 11:34:56来源:科印传媒《印刷技术》作者:杨玉琳、邱林华、金杨

  《印刷技术》作为一本行业内最有历史的杂志,一直备受各界的关注,因此她的50周年纪念也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回忆和感慨。我们邀请了相关人士,也在杂志上刊登了“我与《印刷技术》”征文启示,希望大家一同走笔情怀,回顾与《印刷技术》发展有关的人和事,见证《印刷技术》的成长,梳理行业发展的脉络。然而,当拿到约回的稿件,接到作者投来的征文,我们感动了,无论是刚刚卸任的主编,还是已年过花甲的前辈,无论是业内技术精英,还是朴实的蓝领专家,字里行间透过最多的两个字是:“感谢”,当然也有由衷的希望,也有爱护的提醒。而且从简短的文字中还可以读出,他们的职业生涯无不与《印刷技术》密切相连。
  这无疑是对《印刷技术》50年最高的褒奖,印证了《印刷技术》始终与行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环环相扣,始终植根于行业,服务于行业,发展于行业的出版宗旨。
  50年后的今天,《印刷技术》站在新的起点上,感激整个行业的支持,分享50年的成功与快乐,以更大的作为和成就回报每位关心支持《印刷技术》的同仁,回报整个行业。

  杨玉琳 《印刷技术》主编 任职期:2003年7月-2007年1月
  受命于变革之中,见证了《印刷技术》最辉煌的历程。
  世纪之交的2000年,风华正茂的《印刷技术》杂志正在上演着一场新的变革——从月刊到半月刊,并酝酿着增加专刊。非常幸运,我在这年年底加入到《印刷技术》杂志的编辑团队中,有机会见证了《印刷技术》最辉煌的一段发展历程。
  首先,从出版周期上,《印刷技术》杂志由半月刊变为旬刊,并从《印刷技术》这片沃土上,诞生了备受行业管理者青睐的《印刷经理人》杂志;其次,从内容质量上,变被动编辑为主动出击,更多的编辑匠心打造出一个个闪光的品牌栏目及专刊、专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由此赢得了众多行业读者的信赖与支持。
  同时,以《印刷技术》杂志为骨干的“科印传媒”品牌也在行业中迅速确立起来,一系列扎根于杂志又超越杂志形态的新的“科印传媒”品牌活动相继问世,并赢得了令人瞩目的行业地位,反过来也促进了《印刷技术》杂志的健康持续发展。
  6年多来,我从主抓包装印刷栏目、包装印刷分册到全面统筹管理《印刷技术》编辑部,是《印刷技术》在不断激励着我前行。虽然从2007年起,我的工作岗位已不在《印刷技术》编辑部,但我的根仍在这里,我的事业仍然离不开《印刷技术》。
  感谢《印刷技术》杂志锻炼了我,培养了我!感谢《印刷技术》编辑部的同事们信任我,支持我,使我享受了一段亲情融融的美好岁月!

  邱林华 《印刷技术》副主编 任职期:2000年7月-2003年6月
  主持互助热线,联通读者专家,服务生产一线。
  我有幸在1999年加盟印刷技术杂志社,成为《印刷技术》的一名编辑。在担任《印刷技术》副主编的4年里,《印刷技术》由月刊、发展到半月刊、旬刊;内容也从每期一个专题,发展到按印刷类别对栏目进行细分,最终成为出版及商业印刷分册、包装装潢印刷分册和专刊3个分册。随着编辑队伍的壮大,《印刷技术》陆续推出了不少深入探讨行业技术热点及人们关注焦点的文章和专题,《印刷技术》推出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印刷业年度报告》也成为国内外人士了解中国印刷业发展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4年里,我最高兴的事是结识了很多朋友,感谢他们对我工作给予的很多帮助和支持。令人难忘、令人感动的事情有许多,但由于篇幅所限,我只讲一件事。在主持互助热线栏目期间,我经常找北京印刷学院的冯瑞乾老师解答读者提出的疑问。一天,我又一次请她解答一位读者的提问,几天后,她写完了稿件。但为避免出错,她特地打来电话就文章中的几个小问题与我反复讨论,当时我听到电话那端的她讲话声音微弱,有些喘息。没过几天,就传来冯老师去世的噩耗。这时我才知道,冯老师是强忍着病痛完成了她给互助热线栏目的最后一篇稿件。正是因为有众多像冯老师这样的专家、作者的关心和帮助,《印刷技术》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在《印刷技术》50岁生日时,作为曾经在《印刷技术》编辑部工作过的一名编辑,我要向曾经关心过、帮助过《印刷技术》的所有领导和同志们致敬!我还要感谢所有《印刷技术》的读者,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热情支持,《印刷技术》才能走过风风雨雨的50载。愿《印刷技术》能够成为印刷人永远的朋友!

  金杨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教授 《印刷技术》编委
  1999年起任《印刷技术》编委,为《印刷技术》编写过多篇关于印前技术发展方向等方面的技术综述性文章。
  《印刷技术》是我接触最早的一本印刷期刊。多年来,伴随着它的成长和发展,我既感到欣慰,也为能对其付出一些努力而高兴。
  我接触《印刷技术》杂志是从1980年开始的。进入北京印刷学院印刷技术系学习的那年冬天,父亲从邮局买来一本《印刷技术》杂志,16开本,胶版纸彩色胶印封面/封底,内页是照相排版胶印,隐约记得封面照片是一位正在操控手动照排机的操作人员,封面上“印刷技术”苍劲而隽秀的刊名是毛笔题写的,据说为中国印刷研究所所长史育才的手迹。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照相排字、胶印印书、电子分色是技术推广的重点,《印刷技术》杂志经常刊登一些关于照相排字、“直挂”照相加网分色、电子分色、胶印工艺等的文章及应用经验汇集等,既迎合了当时的技术主流又非常具有实用性。在大学的专业课学习中,这本杂志一直作为一本很好的参考资料,使我受益良多。
  我发表在《印刷技术》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是由毕业论文改写的,在指导老师杨庆堂的指导下,与宋协祝合作完成的《胶印制版网点阶调范围的确定与纸张光学特性的关系》一文,署名“杨祝”(杨庆堂、金杨、宋协祝三个名字的“缩写”),由杨老师帮我们送到杂志社,发表在1984年某期的《印刷技术》杂志上。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彩色桌面出版”浪潮迅速在国内推广,全数字印前、计算机直接制版、数字印刷开始出现,《印刷技术》杂志特别推出了出版技术专刊,介绍了各种新技术,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1999年,受《印刷技术》杂志社的信任,我成为《印刷技术》杂志的编委,偶尔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拙作。
  最后,真心希望《印刷技术》杂志不断与时俱进,以成为“国家级核心期刊”为目标,以更敏锐的触角、更充实的内容、更强的亲和力、更专业的水准成为印刷工业最具影响力的期刊。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