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前30年

时间:2008-08-06 14:53:03来源:科印传媒《印刷技术》作者:殷幼芳

  如今,当我们走进书店,或路过报刊亭,琳琅满目的书刊让我们目不暇接。展会上,荣获国际大奖的精美画册那鲜艳的色彩,丰富的层次,清晰的质感,清爽的画面,形式多样材质各异的装帧风格,令我们赏心悦目。由于采用了高科技印制技术,开阔了书刊设计的思路,丰富了书刊的表现形式,愉悦了读者的阅读心情。
  这些深刻的变化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30年来带来的百花争妍的大好局面,归功于我国出版印刷业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印前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笔者亲身经历了30年来,印刷业由计算机技术及数字化、网络化引发的印前工艺的一次又一次新技术革命,其发展演变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出乎我们的意料。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信息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激光和新型感光材料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印前技术。
  作为一个从事制版工作60年的老人,如今看到梦想变成了现实,甚至超越了梦想,打心眼儿里为之振奋。温故而知新,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书刊印前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仍历历在目。

  图文制作技术30年变革

  电分制版转向桌面出版系统
  
  彩色桌面出版系统(DTP)的推广应用是传统制版领域中的一次划时代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制版工艺的面貌。
  改革开放初的20世纪80年代是电分制版技术的鼎盛时期,从70年代中期的模拟分色阶段到90年代初期,经过四次技术更新(分色扫描连续调阴图,分色扫描直挂阴图,电子加网阳图,电分机高端联网),20个春秋,电分制版质量及效率得到了新的提高。到1991年底我国电分机已有395台(据全国印刷科技情报站1991年统计,见表1),到1995年达到500多台。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电分机装机量的增长主要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1985年,之后一直平稳增长,为书刊印刷的图像处理技术由照相制版向电分制版的转变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成功完成了胶印精品的图像分色创新,如胶印分色国画、油画及摄影作品等。如当时印制的60卷《中国美术全集》等高档精品画册。
  当同行埋头研究总结电分制版规律之际,1992年北京国际印刷展将DTP引入中国,并逐步“汉化”,几年之后的1995年,电分机高端联网风潮席卷全国。凡有电分机的企业几乎全部走上了这条革新之路,这就是桌面出版系统的威力。电分机这个当年制版业的“王牌”也只能依附于桌面出版系统,才得以在印前制版中继续发挥作用。
  电分制版行业20多年来一直是印刷业中技术含量最高、产品附加值最高的行业,随着桌面出版系统的推广应用,电分机走下“神坛”,传统制版工艺淘汰出局,印前制版进入新天地。

  激光照排系统使印前告别火与铅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书刊印前技术的深刻变革,我们仍怀念王选教授及其团队的贡献和邓小平同志的批示。1980年夏,王选教授领导的北大激光照排系统研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排出了《伍豪之剑》样书,方毅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建议予以支持,请邓副主席批示”。邓小平同志亲笔写下“应加支持”四个字。后来这一项目继续得到计委和经委的支持,得以转化成商品和实现产业化,并于1993年研发出应用于高档产品的激光照排系统。
  199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北京召开“北大方正彩色出版系统高档印刷品印刷适性项目鉴定会”,成为我国全面推广应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开端。王选教授负责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研究项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自主创新技术为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带来了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的革命性变革,将载入我国印刷业发展史册。
  制版印刷技术迈向数字化,彻底改变了传统制版的本来面貌,重新定义了制版业,20世纪90年代初有了印前的概念,印前Pre-Press,是指从客户提供的出版物的创意设计到生成可供大批量印刷的中间媒介物(印版)的过程。

表1 电分机的引进时间(截止1911年底)

 
  到今天,印前技术已成为集创意设计、文字照排、图像分色、DTP制作、图文组合、数码打样和整页输出于一身,融数码摄影、美术编辑、创意设计为一体,将逐步使艺术家、设计师、工程师打破各自独立的领域,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之中。所以说数字印前概念已不同于传统制版工艺,也超越了单纯图像复制的观念。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