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从印刷匠人到印刷艺人的转变(上)

时间:2011-01-25 15:28:27来源:科印传媒《印刷技术》作者:殷幼芳

  中国期刊协会原会长张伯海先生写过一篇文章:《一个杂志出版人对于印刷业的要求与希望》,笔者读后深受启迪,认为对印刷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提到:“审美功能能否很好地体现,印刷环节至关重要。可以这样说,一本杂志的审美力量50%以上是靠印刷环节来保证的,千万不能以没有思想、没有色感、没有创意的匠人态度从事这项生产。一幅优美的绘画作品、摄影作品,怎样解剖其细节、层次、色比、韵味,再利用精密的科学手段使其在出版物上高保真复制,这是印刷艺人与印刷匠人之间的根本区别。粗劣的印刷品会起到戕害读者审美本能的消极作用。至于字体美、标题美、题图美、装饰美以及色调及气氛、出版物的各种小零件等,方方面面都给印制环节预留了大量进行创意与再加工的余地,印刷公司须使出浑身解数来完成好这些任务,印刷的产品才能令读者摩挲把玩、爱不释手。”
  由此看出,出版人对印刷品的要求是:任何一种出版物,既是一种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品。因此,要求印刷品既要体现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表现其所具有的欣赏价值与艺术功能。
  张老先生把印刷人作为“艺人”看待,要求印刷人具有艺术修养,并通过精湛的技术手段在出版物上表现出应有的艺术效果。这一方面是对印刷人的高度尊重,鼓舞印刷人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色感、有审美眼光、有创意的“艺人”,而不仅是加工的“匠人”,从而复制出质量更高的具有审美价值、艺术效果的产品,以满足出版人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当前印刷业普遍存在而又往往被忽略的,也是谈论最少、最为稀缺的印刷品的审美课题,即许多出版物的印刷质量还不能满足艺术家、出版界和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在实际生产中,出版社往往强调印刷品的美学特性、审美要求,而印刷企业则倾向于工业化加工生产,一是不理解客户的审美要求,二是不知道用什么工艺方法如何表现各类艺术品的风格特点,导致双方相互埋怨。由于质量达不到客户的要求,只能一次次返工,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为此,张老先生给印刷业提出了要满足审美要求的观点,正是印刷企业提高质量、减少返工、降低成本需要重视的一个课题。

  为何印不出精品
  “十一五”期间,我国印刷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时代的印前、印刷技术为我们印制高质量的艺术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许多先进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建立数字化工作环境,应用色彩管理技术使我国的印刷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许多精美画册、精美期刊在国内外印艺大奖上荣获大奖、金奖,被誉为“全球最美的图书”和“印刷艺术品”。打开这些获奖的绘画、摄影画册,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是逼真地再现了中国书画的艺术特点,达到“形”似和“神”似;二是忠实再现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照片,表现出作者所追求的独特的气质、风格和意境,充分表现出印刷品的美学特性,使人们领略了印刷文化中所诠释的“印刷之美”。这正是现代印刷的魅力,正是精美图书衍生和诠释出来的印刷文化的魅力。
  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印刷质量良莠不齐,多数产品还不能满足客户的审美要求。以期刊为例,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有9648种期刊,其中优质期刊只占15%左右,大部分期刊还处于中低档水平,甚至还有少数低劣产品。许多产品一是存在着外观质量缺点,如墨色不一致,套印不准,墨皮脏点,装帧误差等。二是存在内在质量缺陷,如色彩失真,调色过度,失去了色彩之间的正常比例关系;又如工艺运用不当,复制中国书画,不是采用长阶调黑版工艺,而仍然采用三原色为主的短阶调黑版工艺,导致墨色偏色、层次并级,失去了墨韵层次变化的情趣,同时过分强调锐化,导致线条墨色边缘呈现浮雕感,完全失去了国画水墨自然渗化的特色。
  为什么一些企业具有先进设备和技术,却印不出精美的产品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以下几个原因相当明显。
  1.缺乏对印刷品美学特性和艺术效果的深层次追求
  有些企业的领导仍然把现代高科技印刷产业当做工业化加工生产业来抓,而没有当做文化创意产业来抓,没有从出版界审美要求的高度来认识和从事生产,只满足于印刷品外观的一般质量标准,缺乏在印刷品上表现美学特性和艺术效果的深层次追求。一些出版界人士说:“现代高科技印刷,不从技术层面上提升为文化创意,提升艺术境界,满足高质量出版时代的审美要求,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2.对印前制版技术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淡化
  印前产业社会化后,一些企业领导对印前制版技术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淡化。一是印前的一些重要技术向图文设计制作中心转移和分化,由于这些制作中心的人员不懂印刷色彩学,不了解印刷工艺,不能根据不同原稿特性采用不同工艺方法,因而制作出的图像文件不符合印刷工艺要求,造成色彩失真,甚至面目全非;二是有的企业印前部门较弱,没有建立先进的数字印前中心,有的甚至被外包或“下马”,从而造成印前与印刷的脱节。然而印前质量是印刷质量的基础,如果不能保证印前质量,即使再先进的印刷机,也难以印出好的产品。
  3.对从业人员的选择存在误区
  有些企业领导对从业人员的选择存在误区,认为计算机制版、印刷自动化只要会操作计算机、会开印刷机的人就能胜任,即使不懂色彩、没有审美眼光也没有关系,明显缺乏对员工进行色彩学知识和艺术修养方面的培训。
  例如一位出版社的美编朋友对我说,他们出版的一本《鸟瞰北京》高档精装摄影集,到一家印刷公司印制,打出样本一看,大吃一惊,每幅图片的调色都太过,导致色彩过于夸张,色彩浓度过强,变成了红一块、绿一块的图案色块,把天安门红墙调成了大红色,把深秋北京的树叶调成了一片翠绿,完全成了假色彩,最后只能到另一家印刷公司重新制版。这样,那家印刷公司不但损失了全部制版费用,而且失去了出版社的信任。又如:著名画家范曾先生看到一家印刷公司给他制作的一本大型画册,其中几幅画中的古代仕女的面颊是粉红色的,印前处理得稍红了一点儿,他就说:“我的画有那么寒蠢吗?”,他要求做到极淡的似红非红的效果才是最美的,这家印刷公司不得不重新制版。
  生产实践中的许多实例说明,不管计算机制版技术如何先进、印刷自动化控制系统如何方便,它们只是工具,要印出优质产品,还要靠有色彩学知识、有审美眼光的人来操作和控制。对于印制人员审美眼光、艺术修养的要求并不会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而降低,而是会越来越高。只有把审美眼光、艺术修养贯穿在印前、印刷和印后的全过程中,融入对原稿风格和特点的剖析、对原稿内涵的理解、对艺术意境的解读,并融合到图像处理的设计和各工序的操作中,才能复制出具有审美愉悦和艺术效果的优质产品。
  笔者积多年经验,深深体会到,我们印制的产品质量与我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是成正比的,可归纳公式为:精品图像印制=(高质量原稿+先进的硬件、软件+CTP数字化工作流程+优质物料+标准工作环境+印刷全程色彩管理+优秀的专业人才+各部门良好的配合)×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未完待续)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