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全集》在影天的印制工艺剖析

时间:2011-06-16 12:19:30来源:科印传媒《印刷技术》作者:陈啸谷

          2011年3月颁发的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印刷复制奖中,《宋画全集》赫然在列。对于其考究的装帧工艺,想必大家在《印刷技术》2010年第21期中刊出的《<宋画全集>装帧之完美解读》中已充分领略。而《宋画全集》之所以获奖的另一大方面,则是其精美、创新的印制技术,它着实为这本画册“增值”不少。
  《宋画全集》这一大型画册开印至今已3年有余,作为浙江省重点文化工程项目,浙江影天印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影天)从接到这个订单起,就未将其作为一个常规印刷业务来处理,而是当作一个攻关课题、一次全新印制工艺的研究、一次对影天全面印刷水平的考验来认真对待,并为此在总经理的带领下特设《宋画全集》印制研究小组,以工艺技术部为主,集印前、印刷、印后各个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在印制前期就分别对《宋画全集》印制的印前、印刷和印后工艺做了大量宝贵的测试及基础工作,克服了众多工序的工艺难题,开发了新的印制工艺,为画册印制“增值”不少。
  以下,仅对影天在《宋画全集》的印制过程中的探索做简要介绍与分析,与广大印刷同仁共享。

  试印不理想  遭遇纸张难题
  纸张是影天试印时遇到的一大“拦路虎”。《宋画全集》所用纸张由《宋画全集》编辑部(以下简称编辑部)事先采购,是德国产的一款涂布艺术纸。影天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这类纸张,由于其表面异常平滑,加上对其标签上“coated woodfree”的字面含义理解,我们在初稿印刷中采用了“一般亚光铜”的印制工艺,待试印样张出来后才发现没有达到编辑部的初期要求,这多少使影天在试印中稍显被动。
  试印效果不理想后,我们才回过头去重新评定这批影天初步接触的纸张。根据第一次试印的表现来看,整个印张墨迹发灰、层次严重压缩,由此可推断这款纸张吸墨性极强,这一度让影天怀疑其是不是非涂布纸。而且虽然这款纸张的表面具有极好的平滑性,但纸张本身的质地还是比较松软的,即纸张松厚度很高,测量后也发现虽然这款纸张克重为200g/m2,但纸张厚度却达到22丝。于是我们决定对这款纸张进行印刷特性测试,一探究竟。

  展开测试  研究纸张特性
  我们对这款涂布艺术纸进行的纸张印刷特性测试,主要是将其与影天常用胶印油墨及单张纸多色胶印机配合进行印刷,通过获得的测试样张分析其最佳色彩表现能力。
  经测试分析,我们发现这款纸张较普通铜版纸而言,拥有极为特殊的印刷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最大墨量承受量极大
  这款纸张拥有极大的墨量承受能力。一般纸张的最大墨量承受量为340%~360%,而测试后发现这款纸张达到了惊人的380%~390%之间。这应该也就是首次试印中墨迹发灰的原因:编辑部提供的原图中最大墨量只有300%,远没达到这款纸张的最大墨量承受量。
  2.油墨干湿密度差异较大
  测试中我们还发现,油墨在这款纸张上的干湿密度差异较大,以黑墨为例,其湿密度可达1.9,干密度却仅有1.6左右。个中原因应是纸张松厚度较高导致,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这款纸张的表面存在大量纸浆纤维微孔缝隙。油墨未干时,其中的树脂成分并不会被纸张上的这些微孔缝隙完全吸收,所以会表现出较大的密度;而当油墨中的树脂被部分吸收后,留在纸张表面的油墨颜料会被粉化,因而密度大大下降。
  3.油墨附着能力极佳
  这款纸张的油墨附着能力极佳,这得归功于德国人精湛的造纸表面处理技术,使其拥有极其平滑的表面:涂布层虽非常薄但异常均匀,因此纸张依然有纸浆纤维表露在外,使得油墨的色彩表现力极为出色。
  4.易变形
  测试时我们也发现一点,由于这款纸张的松厚度较高,导致其质地比较松散,质量密度较低,使得纸张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特别是环境湿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印刷的套印精度及印后加工的成书质量。尤其是在样书的后期装订中,我们发现在自然环境中翻阅一会儿做完的样书,其切口位就会起荷叶边,须合上书压置数小时后才会稍加改善。
  而且我们经测试还发现,这款纸张的丝缕方向与常规书刊用纸的丝缕方向相反,这也是容易使成品书切口起浪的一大因素,而且也易影响成品书的翻阅效果。编辑部在翻阅样书后就多次提到,样书摊平后折痕的皱褶过于明显。

  精确分色  追求细节表现
  经上述测试我们发现,这款纸张拥有与普通铜版纸相比极为不同的印刷特性,尤其是其最大墨量承受量较大,因此调用如“一般亚光铜”等影天原有ICC文件或分色曲线来印制显然极为不合适,当务之急便是针对这款纸张的特性定制ICC文件、调整四色分色曲线。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却可能是影天在《宋画全集》印制攻关中工作量最大的调整工作了。由于编辑部提供的上千幅图片都已直接电分并制作成CMYK四色图片,如果只是在此基础上再简单地进行“四色→四色”的分色转换,极有可能引起图片细节损失,而这与编辑部的初衷相矛盾:编辑部在前期的原作拍摄过程中就不惜代价地使用了8cm×10cm的胶片拍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追求“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节表现”。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