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柯达的第11章

时间:2012-05-01 12:30:49来源:科印传媒《印刷技术》作者:吕理哲
  2012年1月5日,路透社证实了印刷主要技术供货商伊斯曼柯达(Eastman Kodak)公司,如果几天内无法把其拥有的价值不菲的专利权卖掉,就得进入“第11章”。
  新闻标题为“第11章”,即柯达准备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因为美国法典的第11章涵盖范畴就是“破产保护”。美国法典的第11章针对的是当一个组织(包括公司)的财务出现问题(通常是资产低于负债时),且该组织还有许多一时无法变现的价值时,组织可以在第11章的法律范围内进行重整,并非国内一般人认知的“破产”。
  例如,2011年德国曼罗兰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最近有消息传出,其重整以后可能拆成3家不同性质的公司,分别继续运营,看来今后我们还能买到“曼罗兰”印刷机。所以,柯达申请破产保护重整以后,还是有机会金蝉脱壳,以不同的规模和组织形式重出江湖。
  柯达成立于1880年,创办人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以照相胶片的专利为基石,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具创新力的企业之一,依靠专利技术以及全球营销的积极策略,柯达树立了家喻户晓的品牌形象。到1980年,柯达已占有90%的美国胶片市场份额,在化学加上光学的领域中更无人能出其右。
  在照相胶片产业,柯达从来不缺拥有新技术的竞争对手。1972年出现的照相不需要胶片的拍立得相机(Polaroid),柯达经几年观察后,决心加入竞争,与拍立得大打价格战,但最后输掉了专利官司,导致两败俱伤。
  1981年,日本索尼(Sony)推出第一台数码相机Mavica,在这场版图转移的产业发展历史中,柯达面对挑战,并没有给商业管理学校留下可供学生上课的教材。1993年,柯达将前摩托罗拉执行长费舍尔(George Fisher)挖角过来,希望能进入数码时代。费舍尔把柯达定位为影像公司,并企图扭转其胶片公司的形象,把一些赚钱的制药和医疗事业部门拆掉,全力进入数码图形影像市场。但可惜柯达的“化学脑袋”,没能真正换成“数码脑袋”,1997年,费舍尔宣布柯达裁员1万人,这也给自己打了个不好的分数。
  2000年开始,柯达每卖一台数码相机就亏损60美元,因此只好换执行长,重整市场策略;2002年,柯达数码相机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但是因为照相胶片的生意无法再生出“金鸡蛋”,柯达只好裁员控制成本,至2003年关掉了13个厂,由1983年的13万员工裁员至4万多员工。2010年一年内,柯达股价从一股5.7美元跌到1美元以下,纽约证卷交易所对其发出下市的警告。
  在美国印刷产业中,通过并购了克里奥这一CTP设备制造公司,柯达从一家耗材公司成为国内竞争力最强的设备和耗材供货商之一。几年来,CTP市场蓬勃发展,柯达的CTP销量一直是美国第一名,但是2005年一套完整的CTP设备售价约150万元人民币,而今天功能越来越全面的CTP只要50万元一套,这足见维持市场份额的难度。
  许多报导提起柯达走到“第11章”的原因,是没有及时反映数码相机的产业变化,以至于错失由新技术创造出来的新生意产业的领导地位。这种说法不是误解,只是简单化了柯达面对21世纪的世界产业变局。
  其实,柯达2011年的营业额超过了50亿美元,比海德堡还高;且柯达数码印刷机的产品线完备,流程软件贯穿传统印刷和数码快印,因此足以和任何其他世界等级的供货商竞争,但或许是这些新技术的成本太高,导致柯达债台高筑。听说柯达拥有的智能财产价值高达30亿美元,如果能在破产重整期间卖掉,柯达还是一条“活龙”。
  如果智能财产无法变现,柯达这个大组织可能被拆解,以柯达目前拥有的产品实力,不管柯达的“第11章”如何进行,其技术也一定不会缺席drupa2012。
  21世纪,面临整体社会基础建设数码化的快速前进,所有行业都有赶不上时代而非错过单一技术造成生意版图转移的问题,“百年老店”柯达的困难和其他技术供货商的困难没有两样,与每一家印刷企业面临的困难也相同。有没有柯达,江湖上的风波都是一样凶险。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