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数字印刷

如果能印 设备篇之硬件

时间:2011-04-17 10:45:47来源:科印传媒《数码印刷》作者:祁欣
  前面已经谈到了,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既然粗浅地讲过劳动者,那我们接着谈谈劳动工具吧。
  也许有人说,不就是机器吗?谁都买了不少,都是数码印刷机,无非是富士施乐、惠普、佳能、柯尼卡美能达等品牌,都懂。姑且不谈你是否真的懂,也不论你是商业印刷、票据印刷以及个人出版这些真正意义上的数码印刷,还是图文制作等所谓升级版的打字复印,撇开印刷机不谈,先说说配套设备吧。
  以快印店来说,胶装、裁切、裱膜恐怕是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印后工具了,再配些打孔、压痕之类的,就可以开门做生意了。不说人的技能因素,请问,有没有胶装掉页、上下口切斜、裱膜有气泡?打两个钉子再装、切斜后一点点修、气泡拿针放掉或是埋怨机器打出来有硅油不一而足。
  近些年来,国内外全印展之类的印刷展举办的频率很高,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更新也层出不穷,经常在现场看到快印店同行们的身影,是走马观花还是有目的性地学习和探讨就不得而知了。倒是个个眉飞色舞、喜笑颜开,在抱怨生意不好做、人员管理难的同时,于奢侈品专卖店一掷千金,LV、欧米伽等,动辄几万几十万元,眼都不眨一下。我想,这些年中国的快印行业,多少也为这些国家和城市的GDP百分点的上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吧。纯属调侃,呵呵。
  曾经在某个展会上看到一次制作胶装样书的过程:45mm厚、157g/m2铜版纸、封皮自动进纸、自动压书痕,含侧面六把铣刀、无须打钉,全透明胶。值得惊叹的是,成书打开可以接近180°平翻,提起中间任何一页抖动,不掉页。问及价格,也就差不多是你买的一块名牌表而已。
  不要抱怨买的切刀被供应商忽悠了,也不要抱怨员工总是切着钉子,更不要抱怨切出一盒名片来可能每一张都不一样大小。你一定舍不得买品牌的高精度切刀、一定舍不得买2000多元的合金钢刀片、一定不会去买自动名片(切卡)机器……
  买机器的时候你怎么不问有没有硅油、对涂布纸的影响?买覆膜机时怎么不考虑调压电动和PET材料亦或是UV上光设备?诚然,私营企业的成本是首要考虑因素,但难道固化的概念就是便宜即可、能不买就好吗?是的,因为咱们有的是人、用低劣设备创造最大剩余价值,要不花大把钱买名牌服装和化妆品怎么会心理很平衡呢?现在呢?用工荒出现井喷、中低级技能岗位短缺得可怕,不是农民工变“坏”变“精”了,而是随着高新科技与全球经济体的顺势发展,中国正处在劳动密集加工型的转型阶段,快印店难道不是其中一个显著的缩影?
  纵观欧美,传统印刷60%都转成或引进数码印刷了,我们不能单从数字曲线上看如何递增,就臆想数码印刷不久就会取代传统印刷,如按现状至少在国内近10年属于无稽之谈!由于体制、国情等因素,票据印刷和个人出版业务是中小快印店无法触及的,试想,人家真正递增的是这类业务占了大头。商业印刷类也不是你所想像的,欧美的印厂在支付不起昂贵的人工时迫不得已用现代化、自动化的设备来代替。算人员工资的递增及头痛人员的不稳定恐怕是快印业者常放在嘴边唠叨的吧?记得在2006年IPEX印刷展上看到意大利一款印后加工设备,从进书皮到骑马订、胶装、圈装、精装、裁切、塑封等都可以选用不同组件,一切全自动完成,眼馋不已。当时好像不对中国内地销售,更重要是若配齐,16万欧元的价格令人咋舌。未曾想,1人当班操作足够,20人的印后省却16人,按如今的工价和欧元的汇率不足三年也收回了,更关键的是品质如一!好在打听到上海一家公司已经拿到代理权,并在明年的drupa展也会展出该产品,按需拼一套主要组件仅在6万欧元左右,真是可喜可贺。
  交流时曾下过一个粗浅的结论:做快印,要么你有资源(某某领导是你的亲舅舅),要么你有服务(伺候客户无微不至,胜过亲爹),要么你有品质(做专做精,无可挑剔)。三点至少要满足一点才能存活,有其二,你赢定了!
  针对国内快印业的疯涨,我在2008年的“科印杯”数码大奖赛同期的“数码印刷在中国”论坛上就已说过,国家基建的高速发展造就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在此就不累牍絮叨。那次会后曾和同行们聊天谈到一个半真半假的玩笑:2004年,一个新加坡朋友回国,听说国内的打字复印店居然有富士施乐的DC8000数码印刷机,而且一个城市就有好多台,吓得半天没合拢嘴,甚至于还有几颗牙掉在胃里。呵呵,当时虽是调侃,强颜欢笑的无几,洋洋自得的居多……
  既然说到印前、彩色、高速,那就来深入谈谈吧。
  毋庸置疑,之前早起步的,挣到了不少钱,彩色印刷设备更新换代之频繁恐让外国友人望尘莫及。中途及后来跟进的,大多也是有了镜子可照,一股脑扎进来,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厂商的营销手段。这些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99%的销售一定是中国人,太了解你的心理了。正如抢购盐一般,适逢在台北夜市看到电视新闻国内疯抢盐,摊主老板纳闷说:“大陆经济如此发达想必国民素质很高,怎么会搞成这样,实在不懂?”低头吃面,不敢吱声。
  厂商的设备永远是好的,这一点是肯定的,当然这有时效性。不得不佩服人家科技的发达与眼光的前瞻,至少迈出了从传统到数字的革命性一步、至少在为解决靠人力工序转变为自动化开了先河。内地的销售业绩令他们震惊,中国真的很富,人们太有钱了!可是,有多少人会用,有多少人了解工程师在设计时的煞费苦心、服务器厂商的数年精研?可悲的是,我也不会,直至今天了解的连皮毛也算不上。PDF、RIP、ICC这些估计连家里孩子都朗朗上口了,但它们到底是什么?某跨国公司的一位售后软件工程师曾经抱怨:卖机器好比卖白菜、雅诗兰黛大部分都给猪抹了。不评判他是否偏激还是愤青,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被公司裁员裁掉了!原因是之前他们部门按照美日标准、区域内机器占有量该配置9人,现在只要3人,还嫌多,因为要留一个经理一个主管。这位仁兄很“幸运”在那6人名单之列了。事后问及,不无长叹:在这个岗位工作4年,区域里相关机器装了160多台,每年需要他们部门出差解决设备驱动、文件处理、色彩管理、数字流程等问题的案子占总售后的不足1%,人太多了,没事干,工资又高,之所以裁员,“理所当然”。
  生产型的数码印刷机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城市总印量也是未减还略有提升。但近年来,纸张价格几乎涨了一倍,单价也掉了一半多。就不要说2002年A3的彩色8.00元每印到今天某些人打出0.80元每印了。多少产能可以支付成本,在未提及财务篇幅时我们暂不说,但机器的理论产能总是知道的吧?某100多万元的设备号称每月能40万印,你打印了多少张?还有某近600万元的设备参数显示每月90万印,你又打印多少?想必每月在4万印左右徘徊挣扎的不在少数吧?是谁告诉你每月2万印就可以保本还能赚钱的?
  各大厂商也回归理性,20万-30万元左右的设备这几年陆续发布很多,从精度到品质到介质适应性都得到了大大突破,甚至于有些已经超过了生产型的,除了慢一些。请问每分钟20张的速度你每天只要印满3小时一月能多少?负载不足以支撑?再买一台还行,实在生意太好就买5台吧!当某个企业将所有分店的数码印刷设备都更新升级为300万元左右机器时,厂商又笑了……
  当然,本文只是片面地对图文快印行业有感而发,万万不可对号入座,虚虚实实,有待众人评判。诚然,数码印刷业不乏众多的佼佼者,他们的步伐和涉足领域已经快了很多节拍,商业模式已接近甚至超越国外的同行了,他们在商业印刷和数据印刷上获得了成功并逐渐站稳脚跟。他们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缘由是因为如果对于仅仅是一汪小潭,无论水清水混,都没必要进来摸鱼了。
  时常在警醒,前面说的资源、服务、品质三原则是否准确。其实品质也是服务的内涵之一,应当加上商业模式,也就是如何体现生产力才更为确切吧。可以高瞻远瞩,但,活下去是第一!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