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数字印刷

从编辑视角看按需印刷的发展

时间:2016-06-28 17:35:54来源:数字印刷作者:周明

  两年前,按需印刷(POD)对于出版社的编辑来说,还属于新兴技术,只有在讲座、培训中才能听到;而今,它已悄然走进了编辑的工作之中,每个人都免不了要与它打交道。以笔者所在的人民邮电出版社为例,已改进了图书的印制流程,在遇到黑白图书缺货的情况时,直接由发行部门根据市场情况发起重印,而不再需要编辑部门的参与。

  下面,笔者将从编辑的视角出发,总结一下按需印刷目前对编辑出版工作产生的影响。

  正面的影响

  1. 降低印数决策风险

  脱胎于数字印刷技术的按需印刷,可与“互联网+”等新兴概念紧密结合,做到“互联网+印刷”,即有了网络数据支撑和订单后才开始印刷图书。这种基于已有需求的生产,大大降低了图书印数决策风险。

  以往,图书印数是由编辑根据调研结果、经验对市场的主观判断、成本等因素估算出来的,并不准确,可能会导致许多图书印刷完毕后就没出过库,直接报废的尴尬局面。如今,不仅网店已经成为出版社最重要的发行渠道,就连传统书店的订货、发货等流程也都高度依赖网络,在图书开始销售后,出版社可以掌握实时销售数据。当图书缺货后,发行部门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或新增的订单相对准确地决定重印数量。这样,出版社执行降低首印数,然后根据市场反馈来灵活追加生产的策略,从而减小了因编辑判断失误而造成库存积压、最终导致图书报废的风险。

  2. 降低库存量,提高周转率

  国家在房地产市场大力提倡去库存,同样,出版社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也一直在努力去库存,向管理要效益。当按需印刷技术成熟、成本降低之后,能实现随时重印,补充短缺的库存,图书库存量就能大幅下降,大大减少了仓储成本,提高了周转率。

  3. 降低重印门槛

  一些图书是编辑眼中的“鸡肋”,每年销售量不高,但又持续有人需要。如果印刷过多,会造成一定的库存积压,存在报废风险;但是如果不一次印足,待卖完后又很难达到重印标准。因为传统印刷在印量小时很不划算,这些书如果不想冒赔钱风险,销售完就不能重印了。如今,这些“死书”都能借助按需印刷“起死回生”,一旦有零星小笔订单,也能立即印刷。相信今后出版社或网店渠道会建立这种没有库存、但能随时“再生”的图书目录,给读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不过这只是从技术角度来讲,现实中还会存在一个问题:由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保持正数,图书价格水平也不断上涨,而在不重新申请书号的情况下,一本书的定价是不能变动的,这就造成想重印出版时间较早、定价较低的图书时,成本率仍然达不到要求。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