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数字印刷

图书按需印刷的发展方向

时间:2017-07-19 16:53:17来源:科印网作者:陈波

  按需印刷的概念很广,包括各类包装、标签、图书、印刷工艺品等。本文暂且讨论图书按需印刷。根据互联网技术、印刷技术的演变和读者的需求,图书按需印刷现在分为两部分,一是市场畅销图书,印数在3000~5000册,按照直接客户即出版社等出版机构提供的印数进行图书印刷制作,图书基本是工业化生产后才与读者见面,这些图书需要合理的库存以备读者之需。图书印数往往是由编辑对市场的判断确定的,个人的主观性比较强,与读者的数据互动较少,如果判断不准的话就会造成积压库存。二是当今互联网技术及数字印刷技术充分发展融合下的按需印刷。这类按需印刷包括出版社作为征订或评奖所用图书、合作出版的图书、各类专业化图书等。它们根据在作者和读者群体中取得的数据确定印刷数量,少则3~5册,多至2000~3000册左右。

  我们现在主要探讨的是第二部分的按需印刷,一二两部分现在是通过完全不同的生产线来完成。但随着数字印刷输出质量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一二两部分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最终会融合在一起。它们融合之时也是按需出版实现之日。图书的按需印刷主要是为出版业的按需出版服务。随着出版产业链数字化程度的提高,现在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里的“万事”指的是出版、印刷产业链的技术和资金,“东风”指的是大出版、大印刷的整合思路。

  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进程自上世纪80年代的电脑字库以及利用电脑软件进行封面装帧设计就已经开始了。它大大提高了书报刊排版的工作效率,电脑字库代替了铅字,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图书的营销模式变化很大,原来人们去书店购买图书需要查找自己所需的书,有时在一个书店找不到,还要跑几家书店,现在网上搜索图书随时随地都可以下单,24小时送货上门,还能打折,极大的方便了读者,也让读者得到了实惠,但也造成了图书平均印数的下降。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多,传统图书的平均印量在继续下降。这对出版产业链上的出版社、印刷厂、书店都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而互联网时代受益最大的是图书电商,他们获得了海量素质较高的消费群体数据,通过图书延伸了电商产品线,将销售做大。

  传统书刊企业大多与出版社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是出版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需印刷总体来说是为出版服务的,精准的按需印刷可以控制图书库存、减低仓储费用,为出版社实现降本增效,按需印刷的效益最终体现在出版社的账面上。传统书刊印刷企业如何把握自身发展,通过几个阶段实现按需印刷,为出版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笔者有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我国按需印刷发展需要完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印刷生产全面施行数据化,实现2000册以下图书按需印刷;第二阶段,随着数字印刷的普及,数字印刷各项成本的降低,逐步实现5000册以下图书按需印刷,为按需出版提供技术支持;第三阶段,加快书刊生产智能化进程,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全面应用到书刊印刷中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在技术上完成融合,全面实现按需印刷;第四阶段是从大出版、大印刷的角度思考,形成全国性的书刊印刷网络联盟,服务于出版产业链,实现就近印刷,就近发货,减少图书库存,节约仓储物流成本和时间,把握营销主动权,实现即时的按需印刷、按需出版。

  第一阶段印刷生产全面施行数据化,实现2000册以下图书按需印刷,为按需出版提供技术支持。第一阶段实施有几个重点,一是要建立出版社图书印刷的大数据库,保证出版社下单后印刷厂能马上响应;二是图书印刷企业从接单、报价、接收文件、整理文件、分配印刷等环节实现数据化、信息化、自动化操作,减少差错、提高效率;三是将图书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成本临界点控制在2000册,为何要锁定在2000册?因为大多数品种的专业图书的印数都在2000册以内。

  国内图书印刷企业目前有10余家都处在第一阶段,因为各种原因运营得比较艰难,其症结在于两点,一是数字印刷设备不够普及,各项运营成本高,如设备采购税收高,在设备折旧上比国外印刷企业高,油墨价格高,设备维护成本高,零配件价格高等等;二是国内图书定价偏低,利润空间小。欧美图书印刷费占码洋的比率在10%~15%左右,国内图书定价占比在25%~35%左右,在国际欧美市场2000册以下的图书基本可以实现按需印刷,并且印刷厂出版社均可实现盈利,而我国市场图书定价相对于欧美比较低,国内出版社对于印刷成本非常敏感,千方百计压低印刷成本。在运营成本好利润空间双向挤压下国内目前图书数字印刷企业运营非常艰难,只有通过各出版集团的政策支持维持运营。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