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数字印刷

从科学出版社看按需出版实践

时间:2018-07-05 15:30:26来源:科印网作者:徐晓晨

  近几年出版社由于库存压力、生产产成本上涨等因素,按需出版成为了该领域讨论的高频词,但真正付诸实践,有所成效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而科学出版社则走在了出版行业的前端,充分运用数字印刷优势实现了按需印刷,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出版社。

  本文以科学出版社的按需印刷模式为例,从POD的服务模式、标准化、信息技术等多维度来介绍按需印刷如何落地应用在出版社,并能良性运转。

  开拓按需出版之路

  中国科学出版社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自1954年成立至今,已走过60余载,累计出版了4万余种图书,出版期刊300种,被业内誉为科技出版的“国家队”。作为科技类图书的出版商,虽然积累了丰富的图书资源,但很难达到教材类图书的印量,想提供充足的成品货源又受到传统印刷“起印量、开机费”等条件限制。因此传统印刷无法提供小印量、个性化的服务,而且容易造成出版社库存积压的问题。2000年初社领导便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所以自数字印刷技术在国内崭露头角之处,我社便开始关注这项技术,并成为第一批将数字印刷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出版企业。可以说是老牌出版社走在了时代技术的前沿,积极尝试用数字印刷技术改变传统出版模式,愿景是美好的,但在业务推进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出版领域的先锋队,科学出版社在编辑出版领域有充足的经验,但对数字印刷技术却很陌生,引进数字印刷技术所引起的生产模式变化,所涉范围之广远比我们想象得大。2014年中旬科学出版社开始尝试按需印刷业务,经过半年的尝试,我们发现各环节都存在着极大的压力。科学出版社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定点印厂协作的模式,但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拥有数字印刷技术的定点厂具备承接此项业务的能力,这也暴露出即便有了按需印刷的硬件设备,没有其他环节配套,想快速高效地响应这种业务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出版社和印厂各自操作系统的支持力度,各客户对于数字印刷产品品质和生产周期的接受程度,以及生产制作厂家对这种小印量、多品种图书的实际生产能力,还有储运部清点品种数目、上下架、发货流程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由B2B转换到B2C的经营模式给整个业务流程带来了颠覆性的考验。

  这时候我们意识到按需印刷绝不仅仅是用数字印刷设备印制图书,而是需要整个业务链要从批量生产向按需生产转变,从前端客户下单开始,后端延伸至即时发货,其中需要大量的规范化数据、资源储备和智能系统相配合,才能有效发挥出数字印刷的优势,从而实现按需出版。一旦模式尝试成功,就会省去中间很多繁琐的环节,由之前的“客户→中间商→出版商→印刷厂→储运部→物流公司→中间商→客户”的漫长周期,精简至“客户→出版商→印刷厂→物流公司→客户”。

  自建按需出版生产线

  科学出版社真正建立按需出版系统要从2014年3月数字内容制作管理部成立开始算起。最初我们采取定点厂外发模式,但存在制作周期过长,承诺的供货时间无法兑现,各厂所提交成品印装质量不一致等问题,低成本、短时间、高质量的初衷没有得以实现,因此我社决定自行组建POD生产线。

  用一条时间轴简述社里按需出版业务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如图1所示,2014年3月成立数字内容管理制作;2014年5月,启动简版生产;2015年3月,收缴平台及印刷文件库上线;2015年10月,简版储备超过1万种;2016年1月,自建生产线投入生产;2016年6月,POD智能成产平台上线。

  图1 科学出版社按需出版业务发展节点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