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数字印刷

POD市场如何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

时间:2018-11-29 14:31:14来源:科印网作者:李洋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接受数字印刷的形式,我们也似乎看到了按需印刷在国内快速发展起来的曙光。

  十年前后 国内POD市场大变样

  如果说10年前,出版人听到按需印刷的形式时,通常会表达下对数字印刷的输出质量还不能认同,那么10年后的今天,出版人开始认真的把按需印刷放在考虑范围之内了。10年之间一切都在变化。

  1.图书出版小批量趋势明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透露了一个数据,10年来,出版行业内每种图书平均印数从2.8万册下降到1.8万册。现在,55%图书平均印数5000册,30%的图书品种低于3000册。而在库存方面,2006年全行业库存525亿元,2016年库存达到1143.01亿元。由此可见,出版行业自身对于小批量印刷需求已经日益凸显。

  2.短版印刷服务能力逐步完善。10年前国内用于出版领域的数字印刷技术是基于静电成像原理的,设备产能小,成本高,仅适用于超短版和样书的生产。如今国内用于按需出版领域的数字印刷技术主要以高速喷墨印刷技术为主,对比前者速度更快,产能更高,成本相对更低,输出质量也可满足出版人需求。据《2018高速喷墨印刷在中国》的调研,截止2017年12月,国内出版领域的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生产线已经多达55条。国内数字短版印刷服务能力初具规模。

  此外,有一些按需印刷企业已经有更长远的计划,他们在完善生产链条之余,试图去打通出版上下游产业链,即打通与出版机构和销售平台的供应链,打造信息平台,瞄准超短版书籍,以需求撬动行业。

  3.外部因素推波助澜。根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统计,在2016年和2017年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环保政策持续加紧的条件下,北京原有1798家的印刷厂,其中600家销声匿迹,其中100家印厂搬离北京,500家印厂注销。未来,能留在北京的印刷厂必定也要重新找到新的增值点。此外,2016年的纸价上涨引发的传统印刷成本上涨,出版单位也深受影响,印制成本急剧攀升也成为出版社编辑关注数字印刷的重要原因之一。

  路在何方?

  无论是出版市场的自身转型还是数字印刷技术以及整体的社会环境已经具备,出版市场的按需印刷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但是很多环节还要打通,各方面的努力仍在继续。

  1.成本问题。成本是继出版单位对数字印刷输出质量有顾虑之外,影响他们选择印刷方式的关键因素。现在大多数有短版印刷需求的出版单位都在关注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的印量平衡点,各数字印企的彩色和黑白的印刷平衡点都不同,平均黑白印刷的平衡点在3000本左右,彩色印刷的平衡点在200本左右,平衡点是根据印厂自身的成本控制和自动化流程而定。中国的数字印刷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技术供应商手里,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也一直限制了国内数字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

  最近,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市中画美凯印刷有限公司、北京七彩京通数码快印有限公司3家民营印刷示范企业就数字喷墨生产线与方正电子达成合作签约,这也是方正电子将喷墨印刷设备推入民营印刷厂,展现其市场化竞争的决心。

  2.技术标准化问题。从具体操作过程中,现在很多按需印刷厂会遇到文件格式不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说起来不大但却是实际生产中绕不过去的困难,也就是出版社客户越多的数字印刷企业,可能就会接到更多格式的图书文件,就容易因为文件转换降低效率或者直接导致出错,这就是标准化的问题。

  3.出版生态模式问题。正如马克思哲学矛盾辩证学中提到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出版模式就可以视为一种生产关系,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传播形式的改变,人们消费形式、消费观念的改变,现有的出版关系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读者对书籍更高的需求。出版人、出版单位、印刷企业、销售平台……各有各的权、利、责,当这些关系重新协调清晰,才会展现出新的出版生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角色的代表正在布局按需印刷的业务,有出版单位、国营和民营的印刷企业以及国际图书交易的贸易公司,所采用的设备各异、系统不一、订单来源也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我们距离国外闪电源那种权责分明、生产有序的出版印刷模式还有一段距离。出版单位的数字资源管理,版权管理,印刷企业的生产流程顺畅,以及销售平台能否成为连接读者和出版单位的枢纽,最终向印刷企业发送订单需求,这些都是需要继续探讨和尝试的事务。

  现在是从前从未有过的适合按需印刷发展的时代,我们拥有互联网技术、高产能的数字印刷设备、自动化的生产流程、大数据收集、出色的物流系统,甚至智能化技术都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些技术都为书刊印刷的按需印刷成为现实铺平道路。我们期待出版社、印刷厂、设备供应商等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按需印刷更广泛的社会化应用,降低行业运营成本,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