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印刷设备选购指南系列之一印刷设备选购误区

时间:2006-10-17 09:33:05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齐福斌

  购买设备是印刷企业投资的重要决策之一,选购设备的正确与否,对印刷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效率、效益。基于其重要性,本刊将刊登印刷设备选购指南系列文章,从印刷设备选购存在的问题、选购设备所做准备等共性问题入手,然后按不同的设备种类介绍选购方法,以便给有意购买设备的读者一些借鉴。

  在新建印刷厂和印刷厂重大改造过程中,印刷设备的投入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在投资上占有很大比重,而且设备选用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印刷企业的效益和命运。我曾经在广东、上海、西部地区、环渤海地区印刷厂进行过调查,看到不少印刷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后生机勃勃,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迅速提高,原本困难重重、濒临破产的企业,重新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但同时,也看到一些印刷企业,原本经济效益还不错,企业状况还可以,经过技术改造后,不但没有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反而更加困难。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不搞技改等死,搞技改快死”。

  搞技改缘何反而快死
  同样是印刷企业,同样进行技术改造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当然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在技术改造中,设备选用不当。比如,我们在西部某省调查时发现,该厂主要印刷课本,要求并不是很高,他们却用新进口的海德堡CD102印刷。而该厂较早进口的海德堡、日本四色机和国产的四色机,却闲置不用。这样的一个印刷厂,很少有高精细印刷品,花大量资金进口数台高档机,有没有必要,很值得探讨。难怪工人说,“即使把机器磨烂了,也不可能收回投资,甭说赚钱了”。另外像课本之类的印刷品,是用卷筒纸胶印机印刷,还是用单张纸胶印机印刷,很值得研究,至少应该用多色双面胶印机或带翻转的胶印机印刷。我参加过一个印刷厂的设备招标评审会,该厂的产品是以文字为主的书刊印刷。可他们的招标设备是对开单色胶印机,并在先前已经签了进口四开四色胶印机。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设备配置,能够获得高效益吗?像这样的印刷企业应该选用双面胶印机(因为品种较多而且量不大,因此不需要选用卷筒纸胶印机)和国产对开四色胶印机,其适用性显然要比上述设备高得多,投入资金也会减少。在环渤海调查中,我们看到一个报社印刷厂,主要为了印刷两份四开双面彩色报纸,进口了8个印刷塔的75000张/小时的卷筒纸胶印机,而且塔数和出报口的配置也不尽合理,实在是有些浪费。在调查中,我还看见不少企业用单面胶印机,而不用双面胶印机印刷书刊类印刷品;有不少企业的印刷品本来属大量印刷,但他们仍然使用单张纸印刷机而不采用卷筒纸印刷机。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呢?原因很简单,我们不少印刷厂在选用设备时,对其性能、用途没有充分的了解,没有详细地加以分析、比较;没有对市场进行认真的调查;对本企业的市场定位和自身条件研究不够;没有进行必要的多方面的专家论证。也有一些印刷设备销售商,没有认真地站在用户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用户推荐合适的产品,而是把产品卖出去完事,这是市场经济不完善造成的。

  设备选用误区重重
  以下是用户选用设备时存在的一些主要误区。
  1.对新技术了解不够。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企业存在一些盲从思想。他们没有对新产品做认真的了解和考察,一些媒体的介绍往往又不全面,谈优势的多,很少介绍或不介绍新产品存在的问题及使用应具备的条件,加之一些商家炒作,企业在对新产品应用的条件、环境、配套设备和原辅材料了解甚少,对操作人员的要求知之不多的情况下产生购买冲动。如此一来,花不少钱买来设备却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比如,一些印刷厂不具备使用CTP的数字环境、应用条件及配套设备,没有招聘或培训具备要求的操作人员,没有急需使用CTP的印刷品。此时,引进CTP设备,利用率不高,或使用不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长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效益不佳。
  2.市场调查不够认真。市场调查和企业定位是选用设备的前提。任何设备都有其最合适的使用范围。在最佳的使用范围内,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由于对市场调查不够认真,购买的设备“文不对题”。如前几年我国进口了不少的柔印机,其中真正充分发挥作用、效益好的只有1/4左右。其中主要原因是:先买设备后找市场,设备有了却没有合适的印刷品活源;设备功能不适应市场需要,有充足活源的印刷品,机器不能印或印不好,质量难于符合要求;原辅材料不配套;印刷工艺和操作人员不适应。因此,设备要么睡觉,要么处于半休眠状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效益如何上得去。
  3.对自身条件研究不够。不少人有从众心理,别人买什么设备,我也买什么设备,认为这样总不会错。其实不然。印刷厂千差万别,都有不同的历史、传统习惯、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即使是同样的印刷品,由于客户不同,对印刷品的质量、交货期及价格要求也不会一样。因此,购买设备只有适合企业自身条件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同样印刷书刊,但质量要求不同,应该配备不同档次的印刷设备。企业应按各质量档次的印刷量配备印刷机的数量,盲目追求高档设备,就造成浪费,降低效益,低档设备多了,质量达不到要求,同样不能提高效益。再如,印刷同样质量的印刷品,由于印刷量的不同,也应该配置不同的设备。印刷量较小且品种较多时,无疑应配备单张纸印刷设备;印刷量较大时,当然应该配备卷筒纸印刷设备。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充分研究自身的条件,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印刷设备。从调查情况看,不少企业对自身条件研究不够,前几年我国大量进口单张纸胶印机,实际上,有不少设备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的企业资金并不充足,本来可以用国产设备或进口二手设备,却勉强进口高档新设备,不但使流动资金更加紧张,而且还背上了还贷和还利息的包袱,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
  4.对进口设备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如何正确处理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的关系,进口设备是否适合本企业的条件,是否能充分发挥进口设备的作用,也是印刷企业效益好坏的关键之一。无疑,进口设备速度、自动化和稳定性可靠性都比较高。但是,进口设备往往是国产设备价格的几倍。它的贷款利息、折旧金额都比国产设备高许多,一旦出现问题,其维修费用、零配件都很贵,由于这些设备往往爱“吃细粮”,还需要进口部分配套的原辅材料和耗材,无形中就加大了印刷品的成本。而且要提高效益充分发挥进口设备的作用,要求有高素质的操作人员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因此,必须有很多的、质量要求很高的精细印刷品,国产设备达不到印刷质量要求或无法满足效率要求(如出报时间)时,才需要进口设备。调查中发现,实际上,不少印刷厂进口设备,不是因为国产设备达不到质量或效率要求,而是为了“装门面”,为了揽活。我在环渤海调查时发现,有一个印刷厂,他们的印刷品要求并不需要进口设备,但该厂却每年都进口国外设备,由于没有苦练内功,人员素质不够,设备虽然很好,却印不出好活。在西部调查时也同样发现,高档设备印刷普通印刷品时,由于操作人员水平所限,虽有好设备,但印不出好活。不少高档印刷品仍然大量流入沿海发达地区,如深圳等地。因此,进口设备必须适应印刷品需要、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否则,不但效益上不去,而且有可能背上沉重的包袱。
  5.论证和招标不够认真。现在购买设备,特别是进口设备必须要进行招标。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是有少数印刷厂并没有认真地去招标,而是走过场。在招标评标会前,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请专家时不是请各方面的人,而是尽可能请和自己意见一致的专家。在评审会上,希望甚至暗示或引导专家发表和自己主张相同的意见,不想或不愿意倾听不同甚至反对的意见。其结果可想而知。我认为,企业在购买设备前,特别是对拟购买设备不太清楚的情况下,应该请对该类设备有理论和实际经验的专家,进行认真地论证,特别要认真听取和仔细研究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将各方面的意见加以综合考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认真论证的基础上,拟定招标书,进行认真地招标。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