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印刷企业在拓展中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时间:2006-12-27 10:55:35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潘晓东

  步入2006年,“十五”期间掀起的印刷业高速发展的态势趋于平复,面对供大于求、工价下跌、成本上升、开工不足、竞争加剧的局面,人们开始冷静思考,我们的市场究竟在哪里?政府鼓励企业去开拓的海外印刷市场,那里的行情如何?在其他信息传媒形式出现以后,市场对传统印刷的需求到底还有多大?得益于香港企业内迁而急速膨胀的珠三角地区,那些本土的印刷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又如何?总之,印刷业的老总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据此调整自己的投资方略。
  但作为“十一五”规划第一年的今年,印刷业仍在以一定的惯性向前发展。以上海为例,与原外贸印刷厂合资的上海利丰雅高印刷有限公司开张,新引进的时速达5.5万的高斯M-600八色商用轮转印刷机已投入生产。新组建的上海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土建工程接近尾声,处于设备安装阶段,年末也将投入生产,一期安装2台八色商用轮转及数台单张纸印刷机。作为上海文化产业改革重要项目之一的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从市中心搬往市郊的易地置换项目也正处于紧锣密鼓之中。产能的扩张必然带来上海印刷市场的重新分割,新一轮的竞争在所难免。
  作为这一行业中的一员,本人认为印刷企业在扩大生产、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并努力把握好以下几点。只有把问题都想明白了,并且早有应对预案,才能保证投资工作的成功。
  必须正视新传媒形式对传统印刷业的冲击
  有人把科技革命与战争、自然灾害等并列为生产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不可抗力。可不,随着电脑照排技术的攻克,沿用了数千年的活字排版随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惨遭淘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码打样取代传统打样、CTP出版取代传统晒版都是指日可待的必然趋势。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日臻完善的数码印刷其市场比重会愈益扩大,从互联网上更快捷地获取信息以取代报章,用CD替代现时的家庭藏书可能都是早晚要发生的事。如此的发展走向,传统书报印刷的基础将会从本质上被撼动。
  比尔·盖茨曾推测,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直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有可能与传统印刷的发展速度相当,本世纪中叶,后者才有可能超过前者。但事实告诉我们,人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比预期更快。你看,从2006年起电话黄页的印数急速下跌,对看好这块市场的印刷企业是当头一棒。上一年还预测黄页印刷将以15%的速度向上递增,仅过一年,已不得不将此项预测调减为4%?5%,减幅之大令人瞠目。因为,从互联网上了解市场信息,选择、采购产品比用电话号簿查找更快捷、更方便,人们已经开始舍弃这一传统工具。再则,今年8月上海举办书市期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上海的人均购书册数呈逐年小幅递减趋势,这似乎也与部分人开始选择网上阅读有关。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获取信息的方式非此即彼,新传媒方式对传统印刷业的冲击绝不容小觑。何况,从中国百姓平均文化水准的现状出发,从这几年来国人心态大都浮躁、处于急功近利状态的实情出发,中国的图书市场始终处于品种多、印数少的状况,这一局面在短时期内还很难改变。所有这一切都提醒那些有志于投资印刷或准备做大印刷规模的企业必须认真思考市场定位的问题,必须正视中国的国情,正视互联网、电子书等新传媒形式的出现对印刷业、特别是对书报刊印刷业的冲击,万勿简单地以发达国家的人均用纸量与人均购书量与我国现状做比较,以此来评估市场的发展前景,如果这样,实际结果必定与预测大相径庭。
  必须了解外企跨国建厂的目标市场是国内印刷物
  资本的本能是逐利,海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毫无疑问也是为了逐利,他们看中的就是中国这块诱人的庞大市场。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国人还比较多的是从可以借此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准、管理水平、产品档次等角度想问题,渐渐地人们都开始明白,这一切是表象,外资跨国建厂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获取在他国已经无法实现的超额利润。就像殖民主义客观上带来了殖民地的繁荣,但殖民地的繁荣决不能归结为是殖民主义给予的贡献一样。
  早在2005年即看到一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资金的状况就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而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实践证明,以‘市场换技术’的开放模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在其他行业是如此,在印刷行业同样如此。放眼看去,外资企业确实带来了一部分海外印刷业务,但更多的还是凭借他们的先发优势、产品质量优势在蚕食中国的印刷市场。这样说,决非是否定改革开放的成果,而是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也应该看到中外双方在各自目的上的差异,如同战场的商场上决不会存在纯粹的慈善家。所谓外资的进入,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向前发展,那是因为市场经济带来了竞争,是竞争促使每家企业重视技术改造、重视产品研发、重视员工观念的转变、重视产品质量……
  与十几年前的“北书南印”现象相对应,近几年,国内印刷业出现了“南企北上”的现象,一些外资和民营企业凭借自身的战略眼光和资金实力向北方地区延伸,开设卫星式工厂,就近印刷、数地联动、扩展市场。现今的“南企北上”也好,当年的“北书南印”也好,其原动力均在于印刷市场的变化,只是三资企业的市场嗅觉比之国有企业强很多,应变的速度也快很多,这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必须懂得低价承揽海外印刷业务的做法并不可取
  供求关系是主导市场价格的钥匙。当今,全球印刷市场的状况几乎都是产能大于需求,连英国这样的传统出版大国都在争夺荷兰的印刷订单,于是,转移产能、压价竞争就成了一种趋势。围绕着海外书刊印刷业务,从韩国、中国台湾到东南亚诸国都在你争我夺。早于内地企业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的外企,为了保持自己的既有市场,很多企业把加工价格定得很低,走规模化、薄利多销的道路。据了解,有些企业承揽外单的工价仅是内地现行工价的一半。殊不知,一个行业的生存有着其基本的价格标准,过低的加工价格必定带来多方面的危害性:工人难以提高收入、企业难以开展技改、全行业难以继续向前进步,甚至在对他国就业构成威胁的时候,还难免遭遇反倾销。事实上,前几年国内企业所具有的劳动力价格优势早已荡然无存,而原辅材料的价格却在扶摇直上,一味以低工价争夺业务显然难以为继,何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段时间内总还有个度。为此,国内的印刷同仁真不要再把低工价作为竞争的惟一武器,而应该在明白低工价祸及企业长远发展这个道理的基础上,由行业协会协调,出台一个工价底线,加强行业的自我保护。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看到全国家电行业对2007年彩电生产厂家经营趋势的预测,结论为:全行业亏损。这是一个多么严峻的结果!与此同时,也听到一位同仁说起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就业的遭遇。这名留学生毕业后连续3个月没有找到工作,结果不得不以市场价一半的薪酬屈就于一家企业,但短短几天以后,政府就业部门找到了用工单位,批评用工单位没有按照市场标准给付工资,劳工组织则找到了就业者本人,指出他的低薪就业扰乱了市场价格,事态最终以这位留学生辞职而告终。我们国内目前缺乏的正是环环相扣的严格管理,没有做到就是不给不按规矩办事的企业以生存的机会。凡事合则威力无穷,分则一事无成,印刷企业在维护生存权利的工价问题上应该团结一致,努力抗争,万勿图一家企业一时的业务自毁长城、殃及池鱼,在海外订单的承接上更应该如此,不让肥水落入外人田地。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