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中国印刷增长极,内需还是出口”系列论坛议题1:内需与出口,产业基础与增长动力

时间:2008-02-17 13:13:50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沈忠康、车茂丰

  2007年11月1~2日召开的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上,本刊编辑部推出了“中国印刷增长极,内需还是出口”嘉宾论坛,邀请了数位业内嘉宾人士参与座谈。嘉宾论坛获得了热烈反响,与会人士同时表达了希望继续深入探讨话题的热切愿望。为此,本刊特从本期开始开辟系列论坛,对后续话题进行讨论。

  内需是基础,出口有潜力——扩大出口是促进印刷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
  讨论内需还是出口是讲印刷业如何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这是印刷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对指导当前工作很有针对性、紧迫性。
  这个问题从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设全球重要印刷基地”战略目标之后,是印刷界一直在研究、在思考的问题。
  一是在上世纪末我国印刷业全面实现从“铅排铅印”到“照相胶印”历史性转变之后,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印刷业供需矛盾已基本解决,开始出现生产总量超过国内市场需求的新形势下,及时做出拓展印刷市场的重大决策。
  二是进入新世纪,面对数字化、网络化引发印刷业新的技术革命,使我国印刷产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推进印刷业转变增长方式,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开拓海外市场无疑是解决结构性矛盾的一个良方。
  三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加工贸易出口大国,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30%左右,而同样作为加工业的印刷业,比其他产业的出口贡献率明显要低得多。
  四是1997年香港回归和香港产业转型,香港印刷业70%的企业转移到“珠三角”,2002年广东印刷业产值就超过400亿元,而其中有120亿元是从香港带来的出口产值。“珠三角”开始提出建设世界印刷中心目标,而到2003年内地和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的签订为“大珠三角”印刷业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也说明“建设全球重要印刷基地”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经过这几年努力,我国印刷品出口有了明显增长,初步统计,2006年印刷品直接出口约400亿元,4年增长了3倍,占印刷GDP10%,再加上随商品间接出口的包装印刷估计也有400亿元左右,这样印刷出口约占本行业GDP20%左右。
  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09407亿元,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约合7万亿人民币,出口占GDP1/3。相对于全球来说,我国印刷品出口还有很大潜力。
  另一方面,从印刷品出口地区来看,直接印刷品出口90%还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他印刷业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环渤海”正在起步,并且作为发展战略重点在抓紧工作,上海市2006年印刷品出口21亿元,比2005年增长56%,说明印刷出口很有后劲。
  从发展趋势来看,预计到2010年印刷品出口有可能占印刷GDP25%左右,基本上能够达到“全球重要印刷基地”的目标和要求。
  当然,进一步扩大印刷品出口困难会很多。但是扩大出口一方面是拓宽印刷市场领域,也使中国印刷更好融入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扩大出口,促进印刷产业结构调整,采用先进技术,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我国名列印刷百强前列的企业大多以出口为主导,他们是我国先进印刷企业的代表。
  作为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印刷的需求将越来越高,不仅是数量的需求,更是对质量的需求。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满足内需仍然是我国印刷业发展的基础,但不是低水平的满足,而是必须提高印刷品的档次,如果我们能够像对待出口印品一样来印刷内需产品,那么我国印刷业市场的前景将是无可限量的。

  内需与出口 原则性VS灵活性
  对于内需与出口的关系,笔者的看法有如下几点。
  首先应明确是站在谁的立场上谈论问题?对行业主管领导部门来说:内需是根本,出口乃派生。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提倡两手抓,但主次亦分明。这应该是比较统一的看法。
  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的论调也就出现。如:为什么不走新加坡发展外向型印刷业的道路?以经济全球化的观念看问题,发展外向型印刷业或别的什么业,并无不可,但不可脱离国情。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与人口总数就是他们基本国情,这与我们的国情有天壤之别。如果他们的印刷业以内需为主,能创多大天地?反过来,向海外发展了,内需问题也轻易地解决了。如果我们照搬他们的做法行吗?印刷业是经济、工业、文化、科教、传媒等相互依托配套的产业,也是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依靠,发展出口业务能多赚些钱是肯定的,但赚钱绝非印刷业的根本目的与作用所在。目前我们虽然出现了些产销不够平衡的现象,但广阔内陆地区毕竟还处于有待开发印刷业及其他产业的启蒙阶段,中央已提出重点开发西部的规划,难道我们可以对内陆同胞们说:且耐心等几年,待我们赚到更多的钱再回头来帮你们开发?这岂非有悖于当前的公平、合理、和谐、以人为本的施政原则?
  行业是由企业组成的,对企业领导人来说,总体上也应有“内需是根本”的观念,这是原则性,但企业有企业的特点和定位,就不能没有灵活性。若要求所有印企均以“内需为根本”,那么更剧烈的同质化竞争会导致怎样的后果与损害是可想而知的。反过来如一概强调“外向”,也并非“心想”就真能“事成”的。外向毕竟也有特定条件要求,需通过努力去争取。况且,也决非一厢情愿的事。所以在议论“内需还是出口”时,仍有一个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的问题,尤其是对个别企业来说。这也就是我要提到“面与点”的缘由。面点结合,共振大业。事实上,行业中也是按此情况发展着。
  香港中商在香港尚未回归之前,就已充分发展外向型业务,并取得很大成功,但是以罗总为首的领导团队并不满足于此,始终念念不忘为内需做贡献,先后在深圳、北京、上海建成了规模一流的分点。据悉,还准备到大西部去布点。以中商这样规模的印刷集团尚能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此种精神与事业雄心实属难能可贵,也是我心中最为佩服的中国印企典范。
  雅昌是中国印刷业中新出现的一颗璀璨新星,也是立足于内需,同时又尽力发展外向业务的成功典型,其成功的关键也在于领导人物的创新理念。
  以上两例说明印企的关键在于练好内功,内功好,内需外需均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在港粤相交地带,就有好些经营有素、颇为成功的外向型印企,大多有稳定的海外业务渠道或协作伙伴关系(这种印企在京津沪等其他地区也有,只是多少之别),对这类企业也就没有必要去强调“内需为根本”,倒是可以鼓励他们更进一步发展扩大海外市场。
  对于目前行业供求失衡的现象,主要还得靠提高管理与技艺水平,从而提高效率,使一部分生产能力可参与为出口服务,另一部分为扩大内需服务。暂时从严控制外延式发展,如能坚持数年,失衡现象会有缓解。
  至于出口增长的空间虽难以得知具体数字,但还是可以比较乐观的。重点也在出口商品包装方面,因为出口商品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尽管美国经常向中方要求降低贸易顺差,但实际上美国人民对“中国制造”还是颇有好感的。最近的经贸谈判中,我方再次直接指出:美方只要把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开放对华出口,就可缩减逆差。故问题不在我方减少出口,而在对方增加出口。事实上所谓的技术含量随着时间的消逝其价值也在消损,封着不放受损失的是其自己。估计美方会有所醒悟与松动,为双方贸易额提供增长余地。其他发达国家的对华贸易也有类似情况。
  对于开拓出口印刷业务尚有不少具体问题有待研讨商榷,限于篇幅,容以后有机会再续。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