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北京风暴

时间:2007-11-14 13:06:30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丽杰

  曾几何时,天子脚下的北京,悄然聚集起各路资本,这些投资涌入出版物印刷、商务印刷、安全印刷,甚至方兴未艾的包装印刷领域。在“国字军”曾占主导地位、出版物印刷引领市场的北京,掀起一场愈演愈烈的风暴。
  在通州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利丰雅高包装印刷(北京)有限公司拔地而起。这家由香港利丰雅高集团有限公司独资设立的企业,投资总额2962.5万美元,注册资金1200万美元,占地近100亩。2007年审批建厂,2008年投产运营,北京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建设。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以租用厂房形式进入北京的当纳利正在体验着高速增长。自2005年11月租用厂房,从3台单张纸胶印机发展到现在的12台,当纳利北京工厂的产能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1万平方米的厂房面积也逐渐紧张起来。
  同在亦庄的日资企业——北京日邦印刷有限公司也在近年推出了新版本故事。2006年7月,日邦的股东方调整,日本凸版全盘接手日邦。成为日本凸版的全资子公司后,日邦的设备更新调整、技术与质量提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在跨国资本的频频攻势之下,先期在珠三角获得第一桶金的港资企业也加紧了进京步伐。
  2007年4月20日,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成功收购北京银牡丹印务有限公司,这是继5年前其参股的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高端进入之后,香港中商在北京的第二个动作。至此,香港中商的“东南西北”战略在北部的布点,已经在书刊印刷、安全印务两条业务线上铺开。
  2007年8月,香港虎彩公司与北京隆达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属下的核心企业——京华印刷厂和乾沣印刷公司的合资项目正式签约。新成立的北京京华虎彩印刷有限公司投资总额2亿元人民币,预计2011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亿元,业务范围涵盖票据印刷、出版物印刷、包装印刷等多领域。
  同在8月,同是隆达印包集团,北京纸箱厂与锦胜集团有限公司的合资项目也正式签约。根据计划,预计3年内合资企业北京北箱包装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将达到2亿元人民币,成为北京地区最大的纸包装企业。
  陆续接触直至进入北京印刷业的港资企业还有很多。据悉,香港利奥纸品印刷集团对北京有浓厚兴趣,这家投资有亚洲最大单体印刷企业——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的实力集团,其实早在2002年底就与文物出版社印刷厂合资,成立了北京文博利奥印刷有限公司,主攻高档纸制品的生产和研发。预计其在北京的下一个动作,也将会是大手笔。
  各路资本所卷起的北京风暴中,也不乏民营企业的活力与激情。有业内人士指出,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也纷纷进京,“它们规模可能不像三资企业那么大,有三四台印刷机,但实业转移过来了,不是仅设个办事处来拉活这种概念了”。
  可以想见,作为政治中心和文化出版重镇的北京,早已是国内外具备一定印刷实力企业的关注和研究目标。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企业自身发展节奏使然,也许契合了南厂北进的阶段性脚步,外来资本在北京的集中放量进入,对北京印刷企业、对原有印刷格局,甚至对环渤海印刷圈而言,都是一场波动,甚至一次颠覆。

  痛,却努力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位大型民营企业老总这样表述其紧迫感,“现在是风暴平静期。但这个时间很短,也就一到两年时间。我们必须抢这个时间差,必须拼命上规模,拼命做大自己”。
  在北京有限的工业地块上,民营印刷企业在积极扩大领地。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亦庄修建第二个印刷工厂,新厂房面积据称有3万平方米,比原来的厂房还要大不少;北京新丰印刷厂的新工厂也开始建设,厂房面积之大目前在北京尚无企业能及。
  感觉时间紧迫的民营企业甚至在抢时间买机器。受关税政策调整影响,免税购买国外大型印刷设备已经冷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最近从北京市场传来消息,已经有民营企业等不及,打税购买商轮和其他大型设备,“税款就有上百万元,但这些企业觉得短时间内关税政策不会开放,他们不想错失这段时间,不然就没有发展机会了”。
  与民营企业的积极行动相比,北京地区200余家各种归属的国有企业中,也有零星企业进行着做大做强的努力。比较瞩目的有中科印刷有限公司,率先改制,投资5万平方米的厂房,设备更新改造力度也很大。2007年2月,中科一次性采购北人股份27台设备,总价1500余万元,成为一时话题。
  另一国企航母中国印刷集团公司,也正在借北京新华印刷厂新厂建设项目寻求发展空间。据悉,新华印刷项目占地3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计划在2008年底前完工。
  “现在已经感觉到痛了,但还没有流血”,一位民企老总不无感慨,“所以我们咬紧牙关也要硬挺,如果现在不做扩大规模的工作,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其实,北京市场拉响警报,这并不是第一次。5年前,华联携巨资强势进入,就曾激起微澜,带来市场上的些许恐慌。5年来,重构后的市场格局并未有大的变化,但这次不是华联一家单兵切入,而是一批大企业集中进驻,局势很明朗,格局很快就要被打破。
  “高度紧张,积极行动”,处于守势的北京印刷企业,正在有限的时间内磨砺着竞争锋芒。

  进入者,有备而来
  “北京地区拥有各类出版单位3000多家,年出版各类出版物10万多种,占全国的一半。”在《北京印刷和包装产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对北京出版资源如此描述。
  正是这诱人的蛋糕,吸引着外部资本长期关注、研究北京市场,并在适当时机果断出手,抢占北京市场份额。
  “如果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进入北京的外部资本并非完全是出版物印刷出身,而且由于国家政策限制,三资企业目前还不能控股出版物印刷企业。”一位研究者指出,政策限定导致进入北京的企业无论在身份上还是进入方式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终极目标很一致,“通过各种方式‘曲线救国’,进入到出版物印刷领域”。
  除了雄厚的出版物印刷资源,处于高速增长期的商务印刷,也是外来资本进入北京的市场驱动力之一。“我们主要服务于全球客户,北京建点是为了就近服务,覆盖北京及周边地区”,北京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林介绍,其服务的产品手册、直邮及大卖场客户,很多就是将业务从南方生产基地转移而来。
  锁定全球客户、跨平台操作、过硬的质量和服务等特点,使当纳利、利丰雅高等新进入者,首先在高端印务领域掌握强势话语权。“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端客户是我们进入北京的市场基础,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人士分析,“我们也需要培养中端客户,需要借助规模优势提升成本优势”。
  正是新进入者从高端市场到中端市场的辐射能力,对北京原有印刷企业构成了真正的威胁。“无论品牌、装备,还是成熟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这些新进入者尤其是外资企业,都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一位在北京市场打拼多年的企业老总感慨,“他们还用渗透市场吗?只要站在这里,就足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了”。
  事实正是如此。2005年11月开始租用厂房的北京当纳利,一开张就进入了比较饱满的运营状态,最初的3台单张纸胶印机,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到2006年底已经发展到12台,2007年开始进行的设备更新调整,如两色机变为四色机等,也是为了满足产能的扩张需求。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