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创意照亮的空间

时间:2009-03-11 12:18:36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丽杰

  当印刷乘上创意的翅膀,当印刷与文化联姻,创意能为印刷照亮怎样的空间?
  创意园区
  在北京的798、上海的田子坊、8号桥,曾经的旧工业厂房已经脱胎换骨,转型为文化创意的集聚中心,众多艺术家、设计室以及文化机构的入驻,甚至使它们成为当代艺术的文化地标。

  对工业厂房和仓库的有计划转型利用,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大潮中一个重要的指向,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创立和发展,并辅之以政策与资金倾斜支持。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诸多普通的地产和出租项目,也在努力植入文化元素,借助打造文化创意园区,构建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在上海,市政府已经分4批宣布创意产业集聚区名单,总数已达75家;在北京,市政府分两批认定了21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并计划在2010年将总数增至30家。除了这些市级集聚区,各区、县也在努力推动不同形式、不同文化内涵、但数量更为庞大的创意园区建设。
  在这一拨风生水起的创意园区建设大潮中,印刷企业也不甘寂寞。印刷与文化的天然联系,印刷企业中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空间,包括诸多印刷企业处于各地文化中心的天然地理位置与搬迁后重新开发利用旧厂区的现实,都促使印刷企业开始摸索建设创意园区的路径。

  必须承认,在各地创意园区的建设风潮中,印刷业中的先行者并不多,规模与影响力也相对有限。在北京,北京胶印厂的“后街美术与设计创意产业园”于2007年挂牌,吸引了一批画室、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公司迅速入驻;在沈阳,辽宁省印刷技术研究所与皇姑区政府合力建设的“宁山15创意空间”,于2007年8月正式启动,目前入驻机构近40家,侧重于印前、设计领域;在广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建设“羊城创意产业园”,并同时引入了工业旅游项目,全方位挖掘印刷中的文化内涵;在成都,原成都君区印刷厂的旧址上,“红星路35号”于2008年12月正式开园,与上述园区不同,由于场地早已卖出,这个成都首家创意产业园并不是由印刷厂主导运作。
  值得一提的是,印刷企业建设创意产业园的热情,目前仍是有增无减,建设地区也由一线城市扩散到更为广阔的区域。在湖北武汉,湖北新华印务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均在2008年下半年推出了创意产业园招商项目,湖北新华拟建设“文化及平面传媒创意产业园”,占地100亩,房屋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利用楚天印务总公司印刷厂老厂区建设“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占地面积60亩,现有厂房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拟新建2万平方米。在安徽芜湖,芜湖新华958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项目已于2008年10月获批,园区总用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设创意产业园的印刷新军中,主导方并不仅仅是国有印刷企业,也突破了书刊印刷的原有范畴,据浙江在线披露,“浙江汉坊印刷创意园”已于2008年9月奠基,这个创意园落户于浙江海盐县百步镇,当地的特色产业是商标印刷业,之所以建设创意园而非工业园,按照创意园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是不仅要做生产加工型的第二产业,还要做服务型的第三产业;不仅在硬件设备、品质管理等方面发展和完善,更要在美术设计、策划创意等方面为客户带来高品质的软件增值服务。
  汉坊创意园设立的目标,正是目前已经建设和正在建设的诸多印刷创意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何有效扩展印刷产业链?如何将入驻客户的业务与印刷主业紧密衔接?很遗憾,在各个印刷创意园中,我们看到设想目标与实际运营效果之间还有巨大的距离,地产、租赁的概念更多于产业链协作概念,印刷主业如何搭上文化创意的快车,还是有待实践与突破的命题。

  即便如此,相比工业园,创意产业园的名号还是为这些印刷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实惠。在各地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各地印刷创意园大多能争取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政府补贴,获得了宝贵的启动资金;而涉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光彩,对印刷企业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品牌资源;况且,文化创意园区的高端客户定位,政府在租金、税收、环境服务等方面对入驻企业的支持,也为园区的良性运营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无论如何,文化创意的把握和商业模式的打造,仍是这些园区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关键,”一位专家指出,仅仅占有良好地理位置、具备良好文化生态是不够的,必须在创意上多下功夫,通过明确的定位与规划,真正实现客户的文化集聚,真正促使创意产业链有效整合和延伸,真正带动实现印刷产业价值,“绝不能用房地产的开发模式来发展、经营创意园区”。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