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六问技术创新

时间:2004-10-27 17:29:00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丽杰

  “研发”一词,在很多印刷企业老板的经营词典中,被使用的频率并不是很高。“印刷企业中有真正的研发吗?”采访中,《印刷经理人》甚至不只一次遇到这样的反问。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印刷企业凭借打技术牌,在市场上获得了强劲的竞争优势。
  但不论哪种企业,在梳理印刷企业的研发景况时,我们发现,他们都或多或少地被下面的问题困扰着。
        有了先进设备,等于就把技术买进了?
  “设备=技术”论,在印刷企业中还是颇有市场的。
  “在国内,推动印刷行业发展的,不是我们印刷人,而是设备制造商、软件供应商、材料供应商,还有设计师、客户,包括广告公司。他们不断地像填鸭似地把新技术灌输给我们,向我们提出各种新的要求。”在一位印刷经理人的感慨中,我们不难看出印刷企业在使用新技术方面处于怎样的被动位置。
  市场的压力,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促使很多的印刷企业采取了“接受型”的技术研发战略。他们的研发力量,更多地用于选择适用技术和设备,而不是自主研发。换句话说,在技术研发上,印刷企业作为“市场的主导者”失语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设备商的身影日见活跃。很多注重经营理念的供应商,尤其是国外设备的供应商,常常为企业提供打包服务,在卖设备给企业的同时,告诉企业什么新技术、新工艺适用于这些设备,他们甚至会把行业中相应的技术专家推荐给企业,帮助企业试验新品。“我们十分注重为企业提供综合的服务,包括综合管理、研发、战略甚至信息化系统如何实施,硬件设备的提供只是一部分业务内容。”一位国外设备代理商的话,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设备商对印刷企业的影响力。
  客观来说,国外设备供应商在技术上的强势,有其现实背景。国内印刷机械制造技术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国内印刷研发力量的逐步流失与缺位,都使印刷企业在引进新设备的时候,不得不处于“学习型”的地位。但在选用设备→确定工艺流程→选用适用材料→试验印制新品的整个链条中,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以为设备买到家就完事大吉或仅仅依赖于设备商的增值服务,都会让人为这个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捏一把汗。
  “印刷企业如果要真正与设备商、客户形成互动,必须提升自己的基础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不满足于“填鸭”命运的印刷经理人已开始全面构造自己的研发体系和技术实力,而这些,对那些厂内技术处已萎缩为设备引进处,习惯于吃现成饭,习惯于被印刷设备商牵着鼻子走的企业来说,不知是否有所触动。
  硬件研发,就是研发的全部?
  “传统研发内容包括四新,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李家祥解释,而这4项,也正是如今印刷企业的主要研发内容。
  “目前印刷企业的研发重点,是应用技术的突破。换句话说,不是印刷方式上的大突破,而是多功能、多工艺的组合,比如柔印、凹印、UV印刷的组合,更多地体现在新产品上。”一位烟包印刷企业的资深人士介绍,新工艺、新材料是多数印刷企业的研发关注点。
  “作为制造业,印刷企业应关注产品设计和工艺研发;但作为服务业,应远远不止这两个方面。”兆迪印刷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凌代鸿指出,作为服务业,流程的研发、数字资产的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物流系统的研发等也同样重要。当纳利年销售收入80亿美元,其中有5亿~6亿元来自数字资产管理,14亿~15亿元来自物流服务,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当纳利早已超越了传统印刷企业的范畴。
  “IBM公司这几年正在完成一个巨大的变革,从一个以制造业、以软件为主的公司,变成一个真正的IT服务公司。但在印刷业,具备新型研发理念的公司太少了。”凌代鸿认为,在印刷业,基于硬件的研发,很多企业都在做,尤其以烟包为主的包装企业;但能同时渗透到软、硬件研发的企业,还是少之又少。
  在重视软件研发方面,雅昌显然是一个旗舰企业。据悉,雅昌已开始和索斯比、嘉德拍卖行、中国博物馆合作,帮助其处理图片,进行数字资产的管理,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收入。
  实际上,如果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切入,国内已经有一批印刷企业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正像接受《印刷经理人》采访的新雅集团所言,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有很大的帮助。
  包装印企需要研发,书刊印企不需要研发?
  包装印企的研发活动更为活跃,是业内普遍认可的事实。“尤其烟包印刷企业,非常重视研发,在材料、工艺、设计方面的竞争比较激烈。”一家烟包印刷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虽然他们每年投入几百万元进行技术研发,但在这个比拼技术含量的领域,他们的手笔还不是最大的。
  烟包印刷企业研发工作开展得好一些,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烟包企业的利润率较高,能够拿出一笔钱做研发;二是研发目标都是高附加值产品,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企业也会不遗余力去做这件事。
  材料、形式和印刷工艺的丰富性,使得包装印刷产品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这也使致力于突出品牌、突出特色的企业,有了不竭的创新动力。
  相比之下,书刊印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逊色了许多,很多人据此认定书刊印刷企业不需要研发。“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地印刷教科书,确实不存在研发问题。但目前书刊印刷企业面对的社会印刷产品越来越多,海外订单也开始渗入内地,再不重视研发,企业的竞争实力就会受到严峻的考验。”一位任职多年的国有印刷企业老总述说了忧虑。
  实际上,细观书刊印刷企业的研发,目前还是以模仿为主。“经常是凭着国外的一本图书去做摸索,这实际上还是产品层面的研发,还没有做到工艺、技术层面。”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晓东介绍,“这样的研发经常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而不是自主研发,去做新的工艺、变脸的产品,或把新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产品生产中去。”
  看来,对书刊印刷企业的研发由漠视到重视,由市场推动到自主研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研发只是大企业的专利?
  不只是印刷业,按照通常的理解,研发也只是任何行业中大企业的游戏。资金、规模和实力,似乎都显示只有大企业才能玩得起这份潇洒。
  “很多印刷企业从事研发,仍处在各种工艺和材料的组合上。如果企业的各种设备比较全,这种组合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大企业在研发上比较有优势,应是研发主力。小企业无法模仿,必须有技术改造支撑才行。”一位业界资深人士分析,由于上述原因,目前印刷企业的研发主力,多为独资或合资企业。
  难道研发只能是大企业的活动舞台。一些走特色、专业化发展之路的中小企业,用实践改写了这种认识。
  北京多彩印刷厂在北京当地的印务市场上,一直以商务印刷的形象出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感到前途难测的多彩开始重新思考战略定位,购置了1台可进行多种UV墨印刷的机器,尝试在这个专业化市场有所突破。
  实际上,很多中小印刷企业已开始重视技术研发,并在特种印刷、防伪印刷等领域寻求突破口。这些新生代企业的研发实践,为其日后发展拓展了很大的上升空间。
  研发投入多了,还是少了?
  在判断印刷企业研发投入是多是少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国外的情况。
  据日本《出版新闻》杂志报道,每年日本印刷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近50多亿美元。以久负盛名的凸版印刷为例,100多年以来,凸版印刷一直将产值的15%~20%投入到研发与市场调研上,20世纪50~90年代,是凸版印刷高速成长时期,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有时多达10亿美元。而大日本印刷1946年就设立了中央研究院,一直走在印刷界研发最前列,其研发经费一直保持在销售额的10%左右。
  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我们无法确定两家日本企业的高额研发经费中是否含有设备购置费用。但无论如何,其研发的投入还是相当可观的。反观国内印刷企业,年研发费用能达到百万元级的企业已经屈指可数,而且还多集中在烟包印刷领域。一般书刊印刷企业,即使是一些进入“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的企业,其全年研发费用也不过几十万元,而这些企业,还算是重视研发、投入偏重的佼佼者。
  “按照国际惯例,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3%才可以维持企业的现状,4%才能有所发展,5%以上企业才能有比较大的进步。不投入,企业就没有发展前途。”苍南县科技局副局长吴绍松指出,现在印刷企业普遍连1%都达不到,研发投入偏小,直接影响了印刷企业的研发水平。
  研发是市场推动,不需要前瞻性?
  细观印刷企业的研发路径,往往是从需求开始,由客户提出,然后倒推到工艺、技术。根据市场需要确定研发方向,可以保证研发成果有更高的市场接纳度。相比计划经济时代的闭门研发,不问市场,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但仅仅依靠市场推动的研发,是否能保证印刷企业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是否能保证印刷企业有持续发展的能力。答案并不令人乐观。
  一位书刊印刷企业老总坦言,他们在主动研发、设计、帮助客户去做策划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国内的书刊研发市场,基本上还是靠客户拉动的。同时,主动投入前期人力和费用,主动了解市场上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并安排进行一些非生产性的研发活动,在这方面,书刊印刷企业的意识并不强。
  “现在我们出国看书展的机会也多了,但有意识地引导国内客户还做得很不够,出版社在这方面更敏感。”看来,如果不能从模仿式研发的模式中走出来,加重自主研发分量,印刷企业永远也无法得到“市场的主导者”的身份。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