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一棵树的生长

时间:2011-12-15 14:26:34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丽杰

  “用一个租户的话讲,我们是一颗树,替他们遮风挡雨,同时在树下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大家欣欣向荣,各得其所。”在全国大大小小几十家印刷工业园区中,位于北京大兴区,由一家民营企业—北京顶佳创世纪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北京顶佳印刷城(暂定名),呈现了不同的生长姿态。

  平台与业务倍增器
  “建设印刷城是一个偶然因素促成的,有些企业希望我们帮助他们建厂房,在北京,这种需求还有比较大的市场。但纯粹做工业地产的出租,我觉得那还是一个比较低的层面。”几年努力下来,拿到158亩的园区用地后,总经理姚松一直盘算,如何整合服务功能,丰富园区生态,为租户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印刷企业之间的较量,拼到最后,其实硬件装备上的差异是非常微弱的,差就差在综合组织协调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上。”这成为姚松锁定的服务角色之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顶佳为此配有全套人马,替租户应对各种生产经营管理之外的社会事宜。“最近我们正在和大兴区的有关单位接触,希望今后印刷城中租户的环评工作,由我们统一代办,包括时间上的控制和费用的节省。再比如,租户想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设备,我们的财务会帮他测算,他拿到的谈判方案,对应的银行贷款折现利率是多少,帮助他们决策。”在印刷城,很多类似的服务是公开化甚至免费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对租户的黏性,让它们体验增值服务所带来的经营上的便利。
  其实,除了打服务牌,园区还会承载更多“角色”:聚合印刷设备销售、展示、培训、贮存、维修、办公的多功能展销的角色;统一采购、分摊综合成本的生产辅助平台角色;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等各种社会资源的孵化器角色;促进企业提高销售、实现电子商务和信息自动化管理的企业顾问角色;帮助企业获得人才补给、帮助劳动者找到职业发展空间的人力资源服务角色;园区内纸商的中心库使周边的印刷企业得以实现原纸零库存的原纸物流中心角色;分担企业各种后勤压力,解决近3000人居住的生活中心角色,等等。
  “有了园区这个平台,设备商也会找到我们,他们甚至提出一些更复杂的模式,我觉得挺有意思。”姚松介绍,目前有大型的印后设备商在和他们探讨建立招生、培训、招工一体化机构。简单说,把学生招来,在印刷城学习、上机操作、获得认证资质,再随着设备的销售而出去就业,甚至是成班组的就业。“虽然这需要设备商、印刷城、培训机构几方共同推动,难度比较大,但能切实解决印刷行业高素质技能员工的缺失问题,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印刷城的种种角色扮演,都意图通过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分解租户的各种社会职能,使其专心致志投入生产。“我希望印刷城能成为一个业务倍增器,为租户注入更强的生命力,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种子与试验田
  其实,姚松的种种想法与实践,并非始于今日,也并非始于印刷城。
  “我们已经经历了几年的磨合,从2007年开始,在2万平方米的试点基地上,我们一直在验证着自己的理想”。
  姚松把试点基地称为“试验田”。基地上有CTP制版企业、黑白印刷企业、不干胶印刷企业,也有后道加工厂家。产业链上的天然配套关系加深了各家的互助协作,顶佳的增值服务也让各家获益匪浅。“我计算过,这些企业的业务关联度能达到15%~30%。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有15%~30%的业务量是互相给予或推荐的。”
  “试验田”的作用不可小觑。这些尝到甜头的企业,纷纷表示愿意入驻印刷城。“有八九家企业愿意到印刷城来,因为他们已经很清楚印刷城的模式是什么,核心理念是什么,已经没有任何质疑。”有了这样一个核心,顶佳的招商心态,很从容,也很坦然。
  实际上,尝到甜头的并不限于这些“种子选手”。作为投资商,北京顶佳创世纪投资有限公司有下属的广告公司,也有印刷企业。园区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集群效应,自然也会辐射到顶佳印刷。“我们从2007年开始,已经有三四年没购入任何印刷生产设备了,但接单量却一直在增长。”姚松介绍,除了自身消化外,新增订单也大量外发到试点基地的企业中。“我们和租户之间的流程整合已经非常顺畅,甚至他们组织结构的设置、各生产岗位的编制,都和顶佳越来越相似。有些公司,他们现在所用的单据,都是顶佳的标准单据、通用单据,在顶佳开完了生产工艺流程单,到他那里,一线机台的工人都会读。大家的思维模式都是一样的。”
  2011年8月5日,顶佳印刷城的开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而在此前的2010年12月31日,还在印刷城项目策划阶段,中国大恒(集团)有限公司即宣布将入驻印刷城。其实,大恒也正是试点基地中的“种子”企业之一。对发展空间的进一步需求,更重要的是对印刷城理念与运作模式的高度认可,使这家A股上市企业、国内OA领域的领军者,再度与顶佳携手,计划在印刷城中设置大型数码印刷中心,为顶佳印刷城增添一抹“数字化”的先锋色彩。

  物理城与虚拟城
  如果说顶佳折腾的就是这158亩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印刷城,那你对顶佳的认识还是有偏差的。实际上,姚松的视野,显然比这个物理空间广远得多。
  第一步,建设物理上的印刷城,形成实业生产和上下游的配套关系,形成集群效应。但这只是一个开端。
  第二步,培育印刷城的品牌。用统一的公关宣传策略,整体营销策略,打造“印在北京”的园区品牌。“也许未来印刷城会变成一个销售的入口,像北京的著名家具建材购物中心—居然之家一样,有标准合同,有先行赔付等条件。客户不用去面对各个租户了,面对印刷城这个统一销售出口就可以了。”姚松描画着印刷城的蓝图,“如果印刷城的品牌能达到第一提及率,甚至能在北京做到印刷的代名词,那印刷城的凝聚力和入驻率就都有了根本的保障,入驻企业所得到的客户价值也就远远超出了其租金的付出。”
  第三步,建设虚拟的印刷城,成为北京印刷行业B2B的电子销售平台。纸张等原材料价格信息、接单报价信息、接单后流程查询,都可以透明化、规范化。而印刷城的服务范围,也从园区的地理空间延伸出去,增加了无限的可能性。
  “三个步骤,三级台阶,在我的规划中,每级台阶需要三年时间去完成。”在姚松的谋划里,印刷城是个长期项目,而他更感兴趣、更着力打造的,是虚拟的印刷城。
  “举个例子,我可能会去扶持一家公司,专心做一件事—平面印刷宣传品的数字资产管理。比如请柬,去分析好的请柬都有什么要素、有多少种展现方式、特色请柬与专用请柬的格式应该是什么样子、国内外精品请柬的收集整理等等。这样的请柬资料库可以调阅、查询。凡是下单在印刷城中的客户,都可以用会员制等方式,享受这种数字资产的检索增值服务。”这些增值服务功能的培育,无疑是顶佳未来的发展方向,“顶佳的工作重心,绝对不可能是在印刷生产上了,会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印刷城的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上面。而这种增值服务,也不再仅仅是满足客户需求,更多的是向引导客户需求方面拓展。通过成功地引导客户和销售平台的建设,逐步扩大印刷城的影响力。”
  目标宏远,战略清晰,但脚下的路,还需要一步步踏实地去走。顶佳印刷城这一颗“树”能否长成参天大树,叶茂根深,还需要专业人员的激情投入,还需要敏锐的学习能力,还需要试错的勇气与及时纠偏,更重要的,还需要领路人的信心坚定与持之以恒。

专题报道:行业新时代召唤创新领袖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