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印刷老人张正和

时间:2012-03-15 12:10:20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德明

  由于我长期做印刷服务工作,认识不少安徽印刷界的老人,但印象里他们都在70上下,没有超过80岁的。不过,最近我两次接触了张正和老先生,不得不改变了原有的印象。张正和,安庆市正和印刷厂创始人,1929年生,今年已逾80,他的特点是“三老”。

  老资格:1942年就做印刷
  2008年9月,安徽省印刷协会召开四届三次理事大会时,省印协曾给原安徽新华印刷厂的三位老职工颁发了金质奖品,原因是他们在省厂和后来的其他印刷企业已经连续干满了50个年头,堪称安徽印刷界的“泰斗”了。当时以为在全省从业人员当中,印刷工作年限没有超过他们三人的。现在看来,我还是孤陋寡闻了。
  张正和的履历表明,他于1942年就在家乡安庆怀宁县石牌镇做印刷学徒了。不过当时从事的只是原始落后的石印印刷,工艺简陋、效率低下,主要做些学校用的讲义、试卷等,还印过政府的文书、布告等。但这种日子过得并不稳定,日本鬼子常常袭扰,他们不得不频频躲避,印刷生产难以为继。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解放军,南征北战,与印刷工作脱离。全国解放后,他退伍回乡,镇上让他当干部,被他谢绝,觉得还是干老本行好。就这样,他又回到了印刷行业,一直干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
  张正和老人见证了印刷从石印到铅印,从铅印到胶印,从胶印到数字印刷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满打满算,在印刷岗位上已经工作了至少60个春秋了。可以说,他是目前还健在的安徽印刷界资格最老的人。

  老当益壮:耄耋之年走长路
  我与张正和老人有过两次间隔不久的结伴旅行,亲眼目睹了他的强筋健骨。第一次,是2011年9月下旬,观看宁波国际彩盒和纸包装工业展,就近游览普陀山和奉化溪口;第二次是11月中旬,观看上海中国全印展,考察上海企业,顺道游览了磐安和诸暨。这两次团队,他都积极报名参加,却让我这个团长左右为难。因为中国有句老话:“70不留宿,80不出门”。张老这个年龄,保险公司都拒保了,团队如果带他,万一出事怎么办?但老人参团的态度又很坚决。这时,他的二儿子张宣明劝我说:“你放心,老爷子的身体比我们还好”!后来事实证明,果然如其所说。
  一路上,张老都坚持自己行走,谢绝别人搀扶。他走路还非常快,在许多景区都是走在队伍前面,即使是爬山也没有掉过队。磐安有个景点叫十八窝,山高水深,张老照走不误,毫无疲惫之感。过一座跨山索桥时,人走在上面东摇西晃,我紧跟其后,怕有什么闪失出现。谁料,这位83岁老人连旁边的扶栏也不扶,就像走平路一般,径直走过了索桥,让我既惊讶又佩服。旅途中,他还不停地谈古论今,话语连连,精气神儿十足。
  在歇脚观看四周景色时,我看到了远处的一棵枫树。那满树的枫叶在初冬的夕阳下,显得格外红。触景生情,我不禁脱口大声吟出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料,站在我旁边的张老听到这两句诗,马上接着又大声说道:“邓小平讲得好!”据了解,邓小平常常在散步时思考问题,不爱说话,这两句杜牧的诗是邓小平在散步时唯一吟过的诗。由此可以看出,张老对小平同志是多么的敬重与爱戴。
  两次参观旅游,都是四晚五天,行程千余公里,算得上是长途跋涉。团里的中、青年人都感到累,可没有一个人喊累。他们说:“老爷子都没说累,我们哪个敢叫累”,这是实话。
  张老的好身体,使我联想到,安徽有些印刷企业老总,还没到花甲之年便英年早逝了。在叹惜他们的同时,我更觉得一副好身板,是做好印刷工作最重要的本钱之一。

  老骥伏枥:发挥余热送子一程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给张正和带来了新的生机。他毅然辞去原来所在的安庆市一家集体所有制印刷厂的领导工作,在安庆市市区一角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印刷厂。创业之初,本小利薄、设备简陋、困难重重,但他咬紧牙关、艰苦奋斗,积十年拼搏于一役,终于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的新厂区在安庆市十里包装印刷工业园拔地而起,设备更新、人员增加,老厂房被别人租作饭馆,老张家的日子日渐红火起来。
  面对飞逝的时光,张正和深知“年龄不饶人”,客观规律不可违背。经过深思熟虑,在适当之时,他果断将厂长的担子交给了二儿子张宣明,完成了厂领导的新老交替。这时,他已届古稀之年。此后,张老虽然无需事必躬亲,但他并没有远离厂子独享清福,身在家中心在厂,时不时地为厂子的管理与发展建言献策,指导和帮助儿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了把儿子扶上马再送一程。
  张老爷子有三个儿子、三房媳妇,都安排在厂子里干事。虽然让老二挑头,但对老大和老三也不薄,诸事都做到一碗水端平。老大当领机,直接抓生产。老三搞供应,服务当后勤。兄弟之间配合默契,妯娌彼此和睦相处。完全没有热播电视剧《家产》里面的那种亲人之间你争我斗、鸡飞狗跳的现象。这次参观上海全印展,三个儿子一起去了。全家人其乐融融,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家和万事兴”。何故?还不是因为老爷子的这个舵掌得好。
  张正和不仅是印刷老人,同时又是健康老人、开明老人,这在我们印刷界实在是很罕见。这也正是我要写写他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老人并不支持我写他,本文仅是笔者的一厢情愿。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