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印机制造的中国故事

时间:2012-03-15 12:20:20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丽杰

  对全球印机制造业来讲,2011年是动荡的一年、变局的一年。年初,日本知名印机企业筱原宣告破产;年尾,德国印机巨头曼罗兰申请启动破产保护程序。由金融危机传导触发的欧债危机,因数字阅读渐次加剧的纸媒淡局,在2011年终于剧烈碰撞,引发出严峻的生存命题和变局演绎。
  在全球印机格局的这一“整合之年”,中国扮演了重要角色,讲述了一些不一样的故事。
  这些故事,或许会使中国印机业把握住不一样的未来。

  中国机会
  2011年1月12日,博斯特集团正式完成了对上海旭恒精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香港控股公司高顿有限公司65%股权的所有并购程序。这一严谨的法律叙述背后,是经过一年多的接洽和协商,博斯特并购了旭恒精工,将在中国的印后设备生产线自高端拓展到中端,其“中国战略”进入了新的历史进程。
  2011年9月28日,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在上海青浦举办了盛大的海德堡青浦工厂第三、四期开幕典礼。自此,其组装车间面积已较一期增加三倍,达到44000平方米;其组装产品,也从斯塔尔折页机、小幅面印霸PM52系列胶印机,不断扩充至四开及对开幅面的标准机型。目前在中国市场售出的每三台海德堡印刷机中,已有一台产自青浦厂区。
  国际厂商的陆续落子,源于对“中国机会”的重新认识。正像海德堡首席执行官本哈特·施海尔先生在开幕致辞中所说,“中国现在是海德堡全球第一大单一市场,在海德堡业务版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印机市场的需求持续增长,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三倍,即使在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之中,其增长态势也是“一枝独秀”,成为各大印机厂商的“业绩福地”。
  将这一“福地”由销售据点变身为制造基地,重心“东移”,海德堡与博斯特无疑是先行者。海德堡于2006年建设首期工程,博斯特上海工厂的开业时间甚至在上世纪末的1998年。此番两家先行者的后续动作,或是继续扩大产能,提高市场供给能力;或是延伸产品线,形成对市场的全线覆盖,无不彰显着对其前期投资的肯定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这一现身说法,无疑有着强有力的示范效应,据悉,在印前、印刷、印后的各个环节,拥有先进制造能力的国际厂商,与国内接洽、寻找投资途径的仍有人在,谨慎试水的也时而显现。“中国机会”能否推演出“中国投资”的热潮,又在哪个时点降临,还是尚待观察的产业前景。
  对西方设备商而言,“中国机会”并不仅仅显现在制造环节。2011年7月28日,地处河北的正元国际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有限公司。这家曾经的大型民营企业,在2010年10月与斯道拉恩索签订了股权收购协议,51%的股权被外方收购。斯道拉恩索在中国的投资已逾6亿美元,此番拿出4000多万欧元收购正元国际,是为了打通由纸张供应到纸包装应用的产业一体化链条,深度拓展中国乃至亚洲的相关市场。
  从主业投资到产业链整合,中国渐渐成为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重心之一,在欧美市场增长乏力、前景不明的映衬之下,中国市场的增长潜质,会使这些跨国企业的中国故事,还有一个漫长的讲述期。

  中国出击
  不同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惯有情节,2011年的中国故事,在印机制造这个领域不仅包含吸引外资,还包括了对外投资。中国这个“引资热地”,已在积蓄力量,对外出击了。
  2011年12月12日,辽宁大族冠华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宣布:收购日本筱原公司的产品技术、专利和高端装备,向高端大幅面印刷领域进军。总经理刘学智无限感慨,因为“那是长达9个月的跟踪、熬了多少不眠之夜的结果”。业界更是兴奋莫名,因为这是继日本秋山、高斯国际之后,中国印机厂商主动出击国际市场的第三次收购壮举。
  2002年收购日本秋山、2010年收购高斯国际的背后推手,都是颇具实力的大型国企—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次断然出手,最主要的利益诉求点都相当明确:获取印刷设备高端制造技术。虽然未到全面盘点收购得失的时点,但在技术进步上,收到的实效显而易见。正如收购后更牌成立的高斯图文印刷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勇所言,“不论产品、加工工艺还是生产模式方面,中国的印刷技术水平基本可以前进20年。”
  除了技术升级,收购与整合动作在进口替代方面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仍以高斯为例,全资收购后,其高端报轮机环球75系列产品,从2010年开始转移到中国生产。“由法国高斯生产,到中国本土生产,产地转移后,这个产品的价格比进口设备至少便宜20%。”能以国内的价格,买到国际的品质,配以更为便捷、及时的本地化服务,国内印刷企业的受益,自然也保障了印机制造商的市场利益。
  其实,上海电气两次并购动作的深意,还有其国际化指向。被购对象分布在全球的生产资源、研发资源、专利技术、品牌效应,包括在世界各地铺就的成熟的销售与服务渠道,通过资源重组应能发挥出更大的合力,助力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抢占制造高地。
  种种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无疑是继上海电气之后,大族冠华勉力收购的初衷。不过正如刘学智所言,“收购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收购后如何解决人员、理念、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尽快度过磨合期,业界在观察,也期待着这个勇敢涉水者的成功。
  大族冠华的国际化步伐,以国际并购的方式向前迈进,这与“中国制造业开始进入对外投资高发期”的学界判断不谋而合。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断言,按照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当一国人均GDP达到4750美元左右的时候,进入发展拐点,对外投资将进入大规模拓展周期。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达4382美元,2011年将冲至4750美元阶段。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能否进入这一时期?而经多年高速增长已具备相当基础与实力的国内印机商,能否在这一轮“中国出击”中讲出新的故事?还需业界拭目以待。
  时光走到2012年,1月底,曼罗兰申请破产保护程序的大限将至,何去何从,将水落石出。而欧洲债务危机的渐次发展,是否会演绎出新的印机变局,也是一个悬念。预测2012年的全球印机市场,“动荡”仍是无法规避的关键词。动荡的市场中孕育怎样的机遇,中国故事又会如何演绎,一切都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仍会是重要角色,仍会讲出多彩的篇章。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