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从恐慌到垦荒

时间:2012-05-17 12:20:26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丽杰
  面对数字化的蓬勃之势,印刷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恐慌。
  恐慌,是因为感受到冲击,怕被取代。其实,恐慌的不仅是印刷人,比如同在出版产业链上的报人,甚至更早陷入“报纸消亡论”的预判与争议之中。
  今天拎出数字化话题,我们无意加入争论,而是想看看在“消亡论”不绝于耳的同期,全球报业如何主动拥抱网络、调整自身的生存方式。简而言之,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报业几乎都走过了“有报无网”、“报网并存”、“报网互动”、“报网融合”四个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全球报业从“有报无网”进入“报网并存”,也即报纸的电子版时期,电子内容大多是报纸内容的翻版;2000~2005年,“报网互动”启动,报纸网络版被综合性的新闻网站所取代,报网内容互补、资源共享;2005年以后,进入“报网融合”的新阶段,不仅报、网两种介质内容融合,一些国内外报业集团都加快了向全媒体转型的步伐,积极打造集报刊、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阅读器等于一身的全媒介融合体。
  也许,“报网融合”依旧不是终点,但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报纸消亡论”的讨论渐变虚无。报业的价值,不是提供报纸,而是提供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衡量,国内外报业集团的种种尝试,并不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而是争取未来更大的发展版图。
  报业正在经历的演化历程启示我们:“消亡论”与“取代论”,是一种静态的认识观;而“融合论”,则是动态的认识观,发展的认识观。
  采取静态的认识观还是发展的认识观,甚至会影响一个产业、一项新技术的命运与走向。我们来看看数字印刷的发展历程。起初,数字印刷引入印刷业,突破点是在传统业务中找出数字印刷的长处,比如短版印刷,而这恰恰是一种静止的认识观,是“取代”,这既容易引起传统印刷的恐慌与防御,又限制了数字印刷的增长空间。
  实际上,在网络化已走入移动互联的今天,印刷业所面临的上下游产业生态已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以发展的认识观去迎合这些新生态,甚至引领这些新生态,才是数字印刷更本源的业务领地,也才会为数字印刷带来更明媚和理性的发展。
  比如微博书。前些时采访惠普全球副总裁钱越先生,领略了其对传统印刷很精到的一个评价:传统印刷是一个筛选过程,最后印制成书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精英部分”。但IT技术为公众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平台,而微博这种自媒体使任何人都能方便地把自己的观点发布出去。何不把微博片段印制成书?起码从文化史的角度讲,有记录、留存的价值;而很多微博控,也有留下自己印迹的愿望。
  微博书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它是“新生代”,是新生态带来的新业务模式。这样的生意空间还有很多。按需印刷,是传统印刷无法启动的微量需求;个性化印刷,是传统印刷无法满足的增值服务;个性化包装,是绕开过度包装而更能彰显差异性、独特性的竞争利器……
  这些新业务和传统印刷的关系,不再是取代,而是新生或共生;而数字印刷设备的推陈出新,也为新商业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更强的技术推动力。恐慌还是垦荒?这是数字时代印刷人不得不面临的一道选择题。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