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同雅文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时间:2017-07-19 11:11:57来源:

  2013年,我的公司北京震旦映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北京同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获得《印刷经理人》杂志评选出的“2013年度中国印刷业创新十强”荣誉。当时北京震旦还是个初创小公司,能与印刷业内著名企业同获此殊荣,说实话感觉很意外也很惶恐。我想之所以获得“创新十强”,概因我参与了2013年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和《印刷技术》杂志组织的“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评选活动,本来以为不过“打酱油”,我公司递交的“宣纸数字水墨印刷全流程技术”却获得数字技术组银奖。这使我深刻认识到研究院和科印传媒的领导和专家们的敏锐眼光和博大胸怀。最早提交的“宣纸数字水墨印刷全流程技术”是“宣纸数字水墨印刷全能工场”的技术基础,前者是技术体系,后者是技术体系指导下构建的生产体系,在当时并不完善。

  此次收到《印刷经理人》对当年创新十强回访信函,说实话同样感觉惶恐,但是既然有了前因必须要有后果,既然得了“创新十强”荣誉,总是要有所“交代”的。所幸这几年内我公司并未成为“创新昙花”,我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公司这几年的发展状况:在外貌上变化不小,在体量上变化不大,在功力上有所进化突破,在初心上没有变化。

  “外貌”上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名称的变化,因为去年与深圳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新公司“北京同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后会由“北京同雅”作为汉纸产业的运作主体;原来的“北京震旦映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完全转让给别人,与我无关。二是我以前提出的“宣纸现代产业”修改调整为“汉纸现代产业”,原来的几个概念相应地改为“汉纸数字水墨印刷全流程技术”和“汉纸数字水墨印刷全能工场”。之所以作此一字修改,用“汉纸”替代“宣纸”,主要是皖南泾县的宣纸从业者认为我做的与他们手工作坊的“古法”生产方式完全不同,又不是在当地生产经营,不应该叫“宣纸”。这确实很有道理,“宣纸”是以产地命名的,中国传统纸是个包括产地、材质、加工工艺、用途、历史文化等内容的巨大体系,而“宣纸”只是指安徽宣城出产的具备宣城地方特色的纸,除了宣城之外其他地方的传统纸都不应叫宣纸。日本将体现日本文化传统的纸称为“和纸”,韩国将体现韩国文化传统的纸称之为“韩纸”,都是以主体民族的名字命名。中国主体民族是汉族,主体文化是汉文化,并且公认造纸术发明于汉朝,以“汉纸”名之十分恰当。以后将会以“汉纸”来称名中国传统纸,宣纸是汉纸体系中的一个地域纸种。

  这几年公司规模“体量”上没有太大变化,到目前为止依然是“1司+1场”。“1司”以前是“北京震旦”,现在是“北京同雅”。“1场”是“全能工场”,以前的“宣纸数字水墨印刷全能工场”在山东日照,是技术验证和经营方式探索性质的实验工场;现在的“汉纸数字水墨印刷全能工场”在北京往东的燕郊,是技术基本成熟,具备正式生产能力的示范工场。

  公司规模上没有太大变化,并不意味着我们所做的事业没有前景或者存在着资金短缺困扰,也并不说明处于僵化停滞状态。我特别清楚作为一个创新企业,有太多的“内功”需要练习增强,如果不能抑制住扩张起飞的冲动,那结果就可能不是发展壮大而是快速奔向死亡。

  从日照的宣纸数字水墨印刷实验工场开始,就有很多人急不可耐地模仿购进高速喷墨印刷机试图抢占市场,我所了解的就有四家规模不小的公司做过这种事,目前基本上都陷入泥潭。“汉纸现代产业化”不是口号,也不是仅仅靠财力和豪情万丈可以成就的,需要完备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更需要先进科学的技术体系支撑。“汉纸数字水墨印刷全流程技术”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有成千上万技术细节融汇整合起来的,这几年我们仅在印后生产工艺方面就发明和改进了40多种设备,并且还要将这些单机整合成智能生产线。如果以为引进一台高速喷墨印刷机就可以包打天下,就可以玩转一个行业未免太过天真。印后技术如果不能获得突破而与印刷匹配,印刷机只不过是将好纸变成废纸的东西罢了。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