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技术

薄膜柔印水墨 未来可期

时间:2019-07-02 15:42:43来源:科印网作者:赵鹏飞 冯卫光 刘亚男
  3.助剂

  水墨根据性能的不同,还需要添加助剂,如分散剂、润湿剂、消泡剂、附着力促进剂等。通常助剂选择非离子型或阴离子型(水墨为阴离子型)。此外,将助溶剂也归入助剂中,是因为虽然助溶剂用量小,但对水墨性能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这里着重探讨助溶剂的作用及筛选原则。

  助溶剂的主要作用:①助溶解水性树脂连接料;②调节水墨黏度;③调节水墨干燥速度。

  助溶剂选择的3条规则:①极性相近原则,即极性相近的物质可以互溶;②溶剂化原则,溶剂化是指溶剂分子对溶质分子产生的相互作用,当作用力大于溶质分子的内聚力时,便使溶质分子彼此分开而溶于溶剂中;③溶解度原则,即如果溶剂的溶解度和聚合物的溶解度相近或相等时,就能使该聚合物溶解。根据上述3条规则对助溶剂进行选择,能够有效改善水墨黏度、干燥性、稳定性、分散性、流动性等性能。

  常用的水性树脂为聚丙烯酸树脂或聚氨酯树脂,根据上述原则,在这里优选出一些有利于提高水墨复溶性、干燥性的助溶剂,如表2所示。

 

  柔印水墨的性能要求及测试分析

  1.附着力

  由于薄膜树脂极性不同,既有极性的聚酯PET、尼龙PA、聚氯乙烯PVC,也有非极性的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因此柔印水墨在各种薄膜上的附着力成为首要问题。

  附着力的测试方法按照GB/T 13217.7-2009《液体油墨附着牢度检验方法》,获得良好附着力的2个必要条件:足够面积的紧密接触(清洁表面、润湿、扩散)、分子间的吸引力甚至形成化学键。为满足上述2个条件,在保证水墨在基材上具有良好润湿性的条件下,通过机械粘接理论、扩散理论以及吸附理论来提高附着力。

  (1)机械粘接理论

  在印刷前对薄膜进行电晕处理。一方面使薄膜表面形成氧化极化基,产生极性,改善其表面性能;另一方面提高薄膜表面的粗糙度,增大水墨与基材的接触面积,使薄膜更易润湿,进而改善薄膜的印刷适性。

  (2)扩散理论

  选用与基材成分结构相近的水性树脂连接料(如在PET基材上印刷水墨,选用聚丙烯酸酯树脂可以获得良好的附着力,而在PE或PP基材上印刷水墨,宜选用聚氨酯来获得良好的附着力),当两种聚合物在具有相容性的前提下紧密接触时,由于分子的布朗运动或链段的旋摆产生相互扩散现象,这种扩散作用是穿越水墨、基材的界面交织进行的,其结果是导致界面的消失和过渡区的产生。

  (3)吸附理论

  对水墨中的树脂进行改性(如聚氨酯改性聚丙烯酸酯树脂)。根据分子设计原理,引入适当的交联方式或尽可能多地引入氨酯键或酯键等基团,使墨膜(树脂)与薄膜之间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力)。

  2.表面张力

  由于水墨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界面,因而研究界面性能对理解水墨体系的特性、解决水墨印刷过程中的问题十分重要。液体的表面张力是指液面在空气中自动收缩的能力,因此柔印水墨在基材表面形成什么样的收缩状态,体现了该基材的表面适应能力,即表面印刷适性。

  柔印水墨的表面张力控制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印刷效果,首先影响最大的是水墨在基材上的流平性,低表面张力的物质易在高表面张力的物质表面铺展,而高表面张力的物质则不会在低表面张力物质的表面铺展;其次影响水墨在基材上的附着性,水墨的表面张力越高,对基材的润湿程度越差,树脂与基材之间的粘接点减少,进而影响附着力。此外,当薄膜表面张力较低或水墨表面张力较高时,会导致一定印刷样张出现缩孔等现象。

  一般来说,水墨中的水性树脂连接料的表面张力都大于印刷基材的表面张力(水的表面张力为72mN/m)。通常选用表面张力较小的溶剂来降低水墨体系的表面张力,如异丙醇(表面张力为21.7mN/m)、醋酸异丙酯(表面张力为21.2mN/m)等(如表2所示)。此外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助剂来降低表面张力,如流平剂、润湿剂、消泡剂等,都可降低水墨的表面张力。

  3.黏度

  薄膜柔印水墨的干燥形式以挥发为主。由于柔印机采用网纹辊传墨,因此柔印水墨的黏度不能太高,一般控制在30~40s(25℃,涂4#杯)。在印刷过程中,油墨可充分填充网纹辊表面的细小墨穴,使柔印机能够有效地保证传墨和着墨的均匀性。水墨黏度过低,会造成色浅、网点增大、高光点变形、传墨不匀等弊端,而水墨黏度过高,会影响网纹辊的转移性能,墨色不匀,容易出现脏版、糊版、起泡、不干等弊端。

  水墨的黏度主要由水性树脂连接料决定。为了保证高速印刷的进行,必须使用高固低黏的水性树脂连接料。对水性树脂连接料来说,很多人认为高固含、低黏度很难同时获得。笔者经过多年研究,现已研发出一款高固(50%)低黏(<250mPa・s)树脂,适合薄膜柔印水墨印刷,证实了高固低黏柔印水墨的可行性。

  4.干燥速度

  在成膜过程中,随着胺/氨和水分的挥发,产生的聚合物粒子接近、接触、挤压,进而聚集起来。但此时墨层内聚合物粒子间还残留水分,借助毛细管压力作用,这些水分进一步挥发,使聚合物粒子发生塑性变形,最后由粒子状态的聚集变成分子状态的聚集,形成连续墨膜,如图3所示。

图3 水墨体系干燥机理图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