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 > 人物访谈

关注印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09-03-19 13:51:22来源:科印网作者:潘晓东

  为什么我们一面积极引进外资,拱手让出国内市场;一面又让自己的企业去争取我们并不熟悉与擅长的海外市场?
  中国的印刷业正处于一个矛盾交织的时期:一方面是印刷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不少印刷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员工的收入面对社会公共费用的增长不升反降;一方面是每年花费大量外汇引进品牌印刷设备,一方面是设备开工率不足,血拼式的工价竞争让印刷企业难以为继;一方面是国外同行钟情于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纷纷进入内地开厂,一方面是中国政府鼓励受到挤压的中国企业去承揽海外印刷品;一方面是国内印机行业难有能力生产高速、精密的印刷设备,一方面是印包机行业雄心勃勃愿意包揽国内印刷企业对印机的需求。诸如此类的一连串矛盾,逼着我们去思考,刚刚步入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日渐增大的中国印刷业如何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如何才能维持良好的经营环境以确保公平竞争?下面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见诸于文字,以求指正。

  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现存问题
  诚如气候环境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一样,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重要。那么,中国印刷企业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哪些令人关注的问题呢?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1.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
  营造一个供求关系基本匹配的市场环境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这几年与印刷业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印刷企业数量的急剧膨胀,生产能力的增长远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结果供求失衡,印刷工价下滑,设备开工率下降,除印钞、烟印等相对垄断的印刷企业外,印刷工人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
  上述观点有以下数据为证: 
    《中国印刷》2006年第4期载成都市新闻出版局马良乾的文章,列数全国印刷产业园区建设情况,仅文中所列的重庆、昆明、长沙、北京、沈阳、上海等省市已建或正在建的印刷园区,占地总面积已在万亩以上,而北京酿建的通州区包装印刷产业示范区更是鹤立鸡群,一家即圈地10平方公里(1.5万亩)。
  同期刊物杨方明先生撰写的进口设备政策变化一文中,以单张纸胶印机为例,从2001至2004年,引进数量逐年递增,4年内累计引进总量达到3415台,这些设备形成的生产能力令人瞩目。   2005年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书刊印刷委员会对全国126家书刊印刷企业的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企业29家,占采样企业数的23.8%;人均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企业71家,占58.2%;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有22家,占18%;而这些收入还包含着工人超时加班的报酬。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正式公布的2005年上岗职工的月平均收入为2235元,参加该项统计的10家上海市书刊印刷企业仅3家达到该基本数,其余7家均低于市平均工资,估计各地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2.政策上的差异加剧了印刷业的低价竞争
  在强调政企分开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充满着热情,因为引进新办企业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个人也可以论功行赏。
  正因为此,为吸引企业落户,不同地区、不同的工业园区自定了不少优惠政策、奖励措施,什么税务包干、代征税、返税奖励等等,应有尽有。至于招来的外资,国家本身就有不少免税政策,而且所得税率低于内资企业,外企轻易获得了内资企业所没有的高积累。前几年国家规定的投资额度内引进固定资产免征关税与增值税更是让内资企业羡慕,单凭这条,这些外资或合资企业就硬是构建起了企业的设备优势。个别以外资名义进入内地的内资企业更是充分运用两栖优势,时而以外资面目出现,时而以内资面目出现,怎样获利怎样做。于是乎,一国之内出现了不同的政策,不同性质的企业,其经营成本不一、纳税水准不一、盈利水平不一、留利水平同样不一,在公平的市场面前营造了一个并不公平的市场环境,这些刚进入市场的新贵拥有了内资企业所不具有的生产手段、获利能力。在具备了这些优势之后,为了从别人口中抢食,他们既有能力、又有需要以低工价参与市场竞争,其实际结果是出现令人可怕的混乱局面。 
    2006年第5期《印刷经理人》杂志载有对全国轮转机市场的情况调查。文中称,轮转机印刷工价在有些地区已经从去年的每色令10元以上降至7~10元,最低的甚至跌到匪夷所思的4.5元。如此组织生产不仅企业无利可图,而且严重扰乱了国内印刷市场。单张纸印刷机的低价竞争状况大体与轮转印刷机相同,据称每色令20元、甚至16元已经是很普遍的情况。高投入的印刷行业如此竞争企业又如何承受得了?整个行业又如何进一步向前发展?

  3.地方壁垒为公平竞争设置了障碍
  市场经济崇尚的是开放、透明,企业之间开展竞争强调的是公平、公正,但步入市场经济环境还不久的中国客观上存在着地方保护,影响着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也为商业贿赂的存在提供了温床。比如兄弟省市的图书,特别是教材、教辅类图书,要进入当地市场常以属地化印刷作为前提;教材印刷,对参与投标的省份事前做出选择,人为地排除竞争对手;带有垄断性质的专业出版单位(如地图出版社)把越来越多的印刷业务留置于自己开办的印刷工厂,表面看仅仅是肥水不落外人田,实质上是利用垄断地位为本单位及职工谋取额外收入。所有这一切,显然都无助于印刷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也绝无公平可言。
  影响印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存问题还可以举出许多,诸如:缺乏社会诚信、企业间的三角债、司法机构执行难、中小企业借贷无门等等。但首当其冲的还是这几年的无序发展导致的产能大于需求,加之行业协会缺乏相应的制约力、企业经营者又缺乏自律意识,导致天下大乱,一片混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自然无从谈起,维持生存成了第一需要。
  我们的政府官员正应该从这一波的发展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宏观信息的把握与指导上,应该更多一些前瞻意识,万勿等到木已成舟再来做调整,无论如何整合,产能过剩毕竟已经铸就,在调整中国家及企业的损失都在所难免,当然最遭殃的还是那些凭付出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一线员工。

  印刷企业迫切需要可持续发展
  印刷业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很大程度上源于上世纪90年代对印刷业的判断偏差,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少领导凭借当时的认识,将这一行业定位为都市型工业,较多看到印刷业发展对城市经济的拉动,而较少看到印刷业受网络发展等其他因素的牵制;较多拿国外的人均占有数据和我们做比较,就此感到发展空间很大,而没有看到我国国情同他国国情之间的差异;较多看到我国的印刷业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较少注意印刷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
  所谓都市型工业系指投资金额不算巨大、劳动力使用密集、无三废污染、适宜在城市发展的工业。于是乎,发展印刷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共同的追求。以上海市为例,浦东新区、闵行区、闸北区、普陀区、青浦区纷纷将印刷业作为区域经济重点发展的领域,开辟印刷工业园区的此起彼伏,外商也纷至沓来。可这几年的发展证明当初对印刷业的认识有所偏差。
  你说印刷业投资额不算巨大,这是历史,现在的印刷企业要么走规模化之路、要么走特色化之路,设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售价也越来越高,购买一台四色胶印机动辄数百万元、乃至数千万元。进入2005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的单位哪一家资产总额不在亿元之上?
  你说印刷厂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也是历史,在凭借单色机、低速机印刷的年代,毫无疑问,印刷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印刷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对产品质量起保障作用的、导致印刷产能大幅提升的首当其冲的是设备。以我所在的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为例,在同一片生产场地,历史上使用工人最多的时候达1800人,现在才300多人,产量却是1998年改制前的5倍,人少了,生产效率反而高了,靠的就是设备的更新改造。
  你说印刷企业无三废污染?这也是历史,印刷已经被明确定为非绿色工业,当然印刷厂的废水(冲版废液)、废气(热固型印刷生产中排出的废气)、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尚不算是大户,但应该承认确有污染。
  任何产业都需要可持续发展,印刷工业当然也需要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更多的投资回报,才会有产业的绵延继续,才会有产业的提高升级。
  既然印刷产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应该认识这个产业的一些新特点,这些新特点决定了印刷企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应该具备的内外部环境。
  这些新特点至少有以下几点:
  其一,投资金额不断增大。高速、高质的印刷机的购买价格昂贵,加上国家现行的税收政策,同步征收关税与增值税,大大提高了购置成本,也降低了国内企业承揽海外印刷业务的竞争力。再则,鉴于发改委与海关对印刷行业的了解甚少,在确定减、免税目的时候,不少目录的确定与国内现状不符,不利于行业的正常发展。
  其二,忙闲不匀导致闲置生产能力不断增大。生产的不均衡性是加工服务业的特征,但生产周期的愈益短暂迫使印刷企业要增加设备的突击性产能,与此相对应,产能放空的时间同步增加,设备利用率不足,这一状况增加了企业的折旧成本。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