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专栏 > 专栏

浅谈低碳印刷中的创新内涵

时间:2012-07-23来源:科印网作者:段华伟

  1.前言

  自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以来网屏,“低碳”一词逐渐深入人心,迅速成为新型工业经济的风向标,将对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显然,低碳概念的成功应用将是扭转地球气候持续恶化的根本途径,也将是促进工业经济科学发展和重植良性环境生态的希望之所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印刷工业覆膜,在推进低碳化经济发展模式中应该怎样更好地发挥行业作用呢?作为印刷界的一名工作者或企业领导者,又该如何积极投身于这场以“低碳”为标签的新一轮技术革新中去呢?本文将就此类问题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望业界各位前辈不吝指教。

  2.态度创新是前提

  作为信息记录和再现媒介,印刷已经走过了“铅与火”和“光与电”的时代,目前正步入以“0和1”为特征的数字时代。纵观印刷发展史可以看出橡胶制品,表面上,印刷技术的每一次嬗变好像仅仅为其周边技术的革新所驱动;而实际上,印刷“核技术”自身变更的愿望和对外缘技术的适应能力才是印刷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前进的根本动力[1]。低碳概念的提出当然不是源于印刷行业内部,但关键是印刷行业有没有主动适应甚至驾驭低碳技术的主观愿望以及愿望的强烈程度如何。更具体地说,整个行业对低碳这一新型概念的认知态度将是决定低碳技术在印刷工业中能否得到良好应用与发展的关键之所在。爱克发

  目前商业印刷,“低碳”这一名词还没有确定性的定义和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不但不会影响它在印刷行业内的应用,相反,恰恰给印刷行业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假如印刷行业能率先给出一个可行的行业低碳标准或低碳目标。不可否认,制定行业低碳标准或目标工作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但是,这一工作对于整个行业在低碳环境下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书刊印刷,基于低碳技术进行行业标准的制定既能保障低碳在印刷行业中的应用又能体现本行业对低碳态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此外,具体到每一家企业,态度创新表现在管理方式和规章制度的革新上。缺乏基本的硬性约束机制,谈低碳无异于纸上谈兵。当务之急是科学而准确地把握“低碳”这一概念影射到印刷行业时所凸显的理念和客观属性,然后按照这些理念和属性出台具体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相关制度。作为低碳理念具体实施者的个人科印精品调研,其态度尤为重要。只有从业人员真正抱着低碳的态度从事工作和生活,低碳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总之,态度创新决定了低碳能否在印刷行业内得到真正的实施和应用。所以,低碳印刷的第一个创新内涵应该是行业、企业和人个的态度创新。

  3.硬件创新是基础RFID

  硬件既包括所用的机械和材料又包括行业标准和企业规章制度。于2010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强制标准已经为包装行业吹响了进军低碳的号角。此外,文献[2]介绍了新西兰包装废弃物管理体制的创新之举。类似的行业标准也是印刷行业低碳化的基础设备操作,希望类似的标准出台,以规范和促进低碳经济在印刷行业内的实施。

  印刷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一种新型的概念已经明确提出,但由于硬件设备功能所限而不能付诸于实践,只有等到新设备被研发出来且投入使用网络出版,新概念才变为现实。为行业所熟知的调频加网技术即是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调频加网是上世纪90年代才得以商业应用的印刷加网技术,但它的概念却早在其真正投入使用的几十年前就已明确提出。为什么调频加网技术在当时不能得到及时应用?就是为当时的硬件设备性能所限制。所以,要想低碳不只停留在喊口号的水平,必须进行印刷相关机械和材料的创新研究,赋予所用硬件实实在在的低碳性能。此外个性化印刷,机械和材料的制造和使用也要始终围绕低碳和节能减排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低碳从概念转变为现实。

  以科技的力量将印刷材料制成绿色环保型不但可以提高印刷制品的附加值还可以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使低碳印刷成为可能。文献[3-6]报道的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感光材料可以大幅度提高感光性能,从而可以降低制版中的能量消耗。文献[7]从循环利用的角度研究了废弃包装PE改性沥青薄膜的性能,为印刷材料的再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报有关网站报道包装印刷,目前已有企业研制出免处理热敏版和免化学处理紫激光版,两者均能成功地在制版环节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这些都可视为印刷行业探索低碳化材料创新的例子而应给予鼓励。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了许多低碳建筑,这些建筑依靠特殊的设计能够在不使用空调的情况下在室内保持宜人的温度和湿度。印刷和制版车间也要求恒温恒湿环境,目前主要靠大功率空调来保持温湿度。借鉴世博低碳建筑创意,开发低碳印刷生产车间媒体,也不失为很好的硬件低碳化创新之举。包装物流

  总而言之,印刷行业低碳技术的实现要依靠硬件的创新。为此,相关的标准、制度、设备、材料、厂房等均应列为硬件创新范围而进行研发,否则,低碳印刷将缺乏最基本的生存环境而无法实现。

  4.技术创新是保障

  技术创新历来被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低碳环境下的技术创新更具有重要的新颖的意义。首先柯尼卡美能达,技术创新应以节能减排为手段、以低碳为目标、以优秀的人力资源为载体而进行。其次,技术创新应走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路线,而不只是停留在零乱的随机的个别创新点上。最后,还应建立新的技术创新评估机制。

  以往的技术创新大多是以增加企业利润或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这种形态的技术创新只是低碳指导下技术创新的一部分,而不应该是全部。要完全实现低碳技术创新的内涵柔印,必须依赖高素养的人力资源和新型技术创新模式。最近新成立的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8]可视为低碳技术创新团队的一个好的例子,其今后的作为值得期待。不能把传统的技术改造和技巧应用与低碳下的技术创新混为一谈。例如文献[9]把一些印刷技巧和窍门视为低碳技术创新,笔者觉得实在不妥,特在此提出商榷。

  低碳下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长效机制,它是一种新型理论或思想的物化体现喷墨,是一种综合有机体,是一种局部使用但全局受益的技术体系。因此,对低碳下的技术创新应该有一种新的评估机制。要求立竿见影式地收到效果还是传统技术创新的范畴,甚至是带有投机性的行为。所以,应该跳出现有的评估机制书刊印刷,以一种本身就具有低碳特性的评估方法来审视低碳下的技术创新。印刷配件

  5.利益创新是动力

  新时代的企业应该与时俱进,不但应该坚决抛弃那种以粗放式生产获取利润的生产模式,而且还应该放下单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过去,技术创新大多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回报为目的。低碳概念与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不兼容。低碳要求人们更加拓展思维,把利润的衡量标准从单纯的企业金钱利润扩大到整个社会效益胶印,比如员工的健康、水和空气的保护等,还要把受益体从单纯的自我扩大到社区、城市、国家乃至整个地球。低碳战略的执行者必须具备上述宏观思想,迅速转变自己的利益观,以利益整个社会为目的,社会得到利益耗材,自己和企业也得到了利益。因为,任何个人和企业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具备了这种利益观就是利益创新,以低碳为名义而中饱私囊的行为恰与低碳精神背道而驰。只有把单纯追求自身利益转化到自利利他的大利益观上来才是低碳精神的根本归属,也是在印刷行业内实行低碳创新的根本动力。

  6.结束语

  低碳是目前社会上最流行的词语之一,它已经为大家耳熟能详数字出版,但它的内涵和本质意义还有待于深入探讨和研究。作为国民支柱产业之一的印刷行业值此低碳经济到来之际应该大有作为。创新是科学发展低碳印刷行业的主要牵引力,它应该被引领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相信印刷行业必然能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条更加适合行业特点的低碳之路,为保护地球生态和人类居住环境贡献行业力量!包装材料

  参考文献

  [1]蒲嘉陵.从技术发展和演变角度论印刷学科属性和技术架构[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09金融危机,(01):32-46.

  [2]黄少云,钱银超,李东立,许文才.包装废弃物管理体制创新[J].印刷杂志,2010标签,(07):68-70.

  [3]李仲晓,奚伟,张伟民,王德生,蒲嘉陵.含氧化叔胺侧基的水溶性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成像性能[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过度包装,2008,26(01):47-53.

  [4]柳玲,王文广,王美丽,张伟民排版,蒲嘉陵.405nm成像体系用三嗪类光生酸剂的制备、性质和应用研究[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09,27(02):81-86.

  [5]柳玲,陈永琴,王文广柯达,张伟民,蒲嘉陵.一种光敏CTP版材成像体系的研究[J].影像技术,2009,(02):32-35.

  [6]李东立,许文才排版,魏华.聚丙烯软包装材料的改性研究[J].包装工程,2009,30(09):5-7.

  [7]方长青,张茂荣,周世生认证,任鹏刚.包装废PE改性沥青旋转薄膜烘箱老化试验[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25(08):64-67.

  [8]http://www.most.gov.cn/dfkjgznew/201008/t20100818_78966.htm

  [9]康启来.印刷企业应对低碳经济的措施[J].今日印刷,2010,(04):44-46.拼版


段华伟专栏

总访问量:59401 更新时间:2015-12-09 11:22:25

职务和资格:广东省委组织部认定印刷包装行业紧缺拔尖人才、国际注册科技项目管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平版印刷工)考评员、中国包装联合会防伪包装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会员、广东省第五届博士后联谊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汕头大学客座教授、深圳市轻工(印刷)高级职称评审专业组评审专家、汕头市金平区优秀拔尖人才。
主要经历:工学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1999年、2004年先后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分别获印刷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年3月毕业于江南大学包装工程系,获包装工程博士学位;2010.06-2012.06,在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印刷领域的技术研究;曾先后担任河南金芒果印刷有限公司副领机、郑州大学包装工程系教师、东方今报社印务主管、广东彩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小说2篇,杂文1篇,其中英文SCI论文3篇、EI论文8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广东省产品包装与物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申请发明专利四项,申请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四件,两项科研成果通过中国包装总公司组织的成果鉴定。2011年随中国代表团赴美国参加NIP27国际学术盛会,并做学术报告;2014年赴台湾考察印刷行业,并参观健豪台中总公司。近年来在团队管理、印企IPO、技术研发、专利工作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专栏分类
推荐专栏
推荐阅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