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专栏 > 专栏

森林碳汇相关原理研究及其计量分析

时间:2013-07-30来源:科印网作者:陈希荣

  碳-生命之源

  碳分切,一种普通的化学元素,却对生命至关重要,人体体重的18%都是碳。如果没有碳,不光人类,任何动植物以及地球的其他生命体都无法生存。二氧化碳是一种最常见的无色温室气体网络出版,它是地球碳循环的一环,也是人类新城代谢过程的一部分:我们呼出二氧化碳,植物、细菌和藻类则吸收它。它是光合作用生化过程的一部分。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碳基的。

  人类是碳基的,我们的废弃物是二氧化碳,人们吸入氧印后工艺,呼出二氧化碳,这会让我们对氧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似乎二氧化碳是废物。但二氧化然却是植物的肥料,吸收二氧化碳而排出氧气,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

  低碳经济溯源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PS版,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后哥本哈根"时代,让中国产业界意识到,节能减排、低碳调整是必经之路,对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来说,"后哥本哈根"时代或许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包装安全,他们能做;对于早已嗅到低碳这块"蛋糕"香味的企业来说,这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将地球的温度不断升高,这是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凡特.阿列纽斯发表的另类观点。这位科学家没能想到的是,他的这一论断引发了百年之后第五次改变世界经济的低碳浪潮。 人物

  1997年个性化印刷,作为京都协议的签订年,将永远被载入史册。这一年,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面对全球变暖的问题。

  2003年,英国政府宣布一项计划,到2050年碳气排放量减少60%(远远低于《京都协议》上规定的数字)色彩管理,这也正是科学家计算出来的为保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稳定那个所必须要达到的数字。因为到那时多种不含碳的能源技术已经成熟。所以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在不远的将来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气候变化最核心的因素就是碳。"碳量的变化是导致气候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时下最流行的说法,包括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其实就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导致温室效应的一大主因就是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毁林等,向大气中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度增加数字印刷机,形成温室效应的结果。据专家估计,目前人类每秒钟释放的二氧化碳已超过700吨。

  气候学的记录显示,近百年来,全球的平均地面气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总体上,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平均气温比19世纪下半叶升高了约0.6℃。与预测表明大族冠华,到2050年,全球变暖的幅度可能在4.5~10℃之间,到21世纪末,则在12~15℃之间。。这些预测还是初步的,2030年裁切,全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上升0.5~2.5℃,到2050年,降生上3.6~4.5℃。 检测系统及仪器

  世界上发生的大灾害,在过去30年里增加了两倍。

  "大灾害"的判断标准是:1、财产损失超过该国年国民生产决值的1%;2、受害者超过该国人口的1%;3、死亡人数超过100人。依据这样的标准,联合国认定在1963至1992年的30年里发展史,世界上共发生了1531起在大灾害。在各类自然灾害中,经济损失最大的是气象灾害和洪水灾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上海宏景,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经济是标志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但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基本上不考虑环境资源的价值,特别是象气候、森林、江河湖海这一类基本的环境要素。在以往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国民生产总值(GNP)终究根本没有考虑当年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损耗,我们的经济行为破坏了环境印刷设备,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了我们的成就。

  虽然没有任何相关政策在过去100年间发挥作用,但此期间人类的能量消耗始终在稳定减少碳排放。这也就是说,人类已经在转向碳原子与氢原子比例更好的燃料--木材是10:1,煤炭是2:1,石油是1:2媒体,天然气1:4,最终(在Ausubel想象中的未来)的燃料将是100%的氢。技术必然会带来进步。 爱普生

  上个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突飞猛进,各种科技领域的革命性创新层出不穷;人类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还多的物质财富,但同时油墨,人类也为其工业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尤其是近20年来,全球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正在成为影响和威胁着人类和地球所有物种的居住和生存的主要问题,国际社会凝聚政治意愿,以期达成一个保证气候完全的国际法案。大部分技术已经成熟行业法规,只等大规模行动。


陈希荣专栏

总访问量:103387 更新时间:2015-01-19 10:50:35

  职务:原任海尔集团GO包装专家、职能部长,现任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包装技术专家,中国包装联合会纸包装委员会副秘书长、原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包装联合会电子包装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印分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北京印刷学院客座教授,国际科学研究院特聘(终身)教授、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两课题专家组成员, 绿色包装产学研联盟专家,《中国包装工业》专家顾问、全国理事会理事,《纸包装工业》顾问,《全球包装工业》编委,《出口商品包装》荣誉编委,《纸盒包装》编委,“第三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特邀嘉宾。
  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包装研究,推进包装行业的技术进步,属于国际首创的技术创新有;低碳冷定型瓦楞机生产线;低温瓦线粘合剂;低碳智能环保纸纱复合制袋技术及设备等。代表了我国包装的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家一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成果822篇,共800多万字,专著4部。10次获国家优秀学术成果及论文一等奖、特等奖。2001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学术工作者”、“优秀包装工作者”、“中国企业家思想成就奖”、“ 中国包装之星奖”。荣获“建国60周年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突出贡献奖”。“中国行业精英百位突出贡献人物奖”。
  被邀在各种包装研讨会、年会.论坛、学术会议作主题演讲及专题学术报告150多场次,受到广泛的赞扬。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六次。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包装专家工作室,为320多家企业提供了包装咨询答疑与技术服务。许多文章被众多媒体、网络、网刊引用或转载在业内极具影响力。

专栏分类
推荐专栏
推荐阅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