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专栏 > 专栏

数字风潮真的过去了吗?

时间:2015-11-30来源:科印网作者:那福忠

  近来业似乎喘了一口气装订,因为“数字”两个字出现的少了,多年来这两个字不但给出版业带来很多麻烦,更抢走了不少生意,所以希望数字风潮赶快过去,但真的过去了吗?跨国出版公司Vearsa执行长Gareth Cuddy有不同的看法质量控制,他说现在仅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海啸还没来呢,出版业还没有警觉到,因为数字绝对是出版业的“破坏”元素。他举Spotify音乐平台为例,仅用5年的时间就破坏了音乐业的生态结构印刷厂,迫使音乐家寻找唱片以外的渠道。色彩

  Gareth Cuddy引用微软前总裁Steven Sinofsky的四阶段“破坏创新”模型,特别适合用在成熟的传统行业。四个阶段首先是破坏,对现状插入新观点;然后是演变,顺着新观点快速创新;再下一步是融合,把创新与现状作关连比较;最后是再想象区域报道,重新思考。他把这四阶段套用到出版业,说我们目前正处于第三阶段,也就是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状态,所以电子书不再彰显,但即将进入最后阶段测评,将彻底改变我们所知的出版业。他简述了出版业“破坏创新”的四个阶段。包装防伪

  破坏阶段(2007~2009年):出现简单、可替代主流传统的创新产品,但不至影响主流产品的市场基础。早期的电子书、电子阅读器、自行出版,多为传统出版所拒绝、至少不以为然。数字印刷机

  演变阶段(2010~2013年):主流传统渐渐容忍创新,不再拒绝,使创新有空间快速成长平装无线胶订联动线装机量调查,主流虽有些认同,但不积极参与。这一阶段的电子书虽引发出版业的兴趣,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资源分配,所出版的电子书,不过是印刷版的翻版柔印,是纸本书的延伸,不是新的营运。《中国印刷蓝皮书》

  融合阶段(2014~2017年):创新被接受,与主流传统维持同等价值,创新与传统融合在一起,市场因而维持平衡。目前的出版业正是如此过度包装,传统与数字各有市场,电子书与纸本书各有优势与缺陷,读者多同时阅读纸本书与电子书,二者不互斥。这一阶段的安静,使得大家回到从前的享受胶印机,不再规划未来。胶印机

  再想象阶段(2017~2020年):创新是再想象(Re-imagination),也就是回到根本,把以前各阶段重新整理,一次理清,完全破坏传统、重新创新。优步(Uber)是全球最大的专车公司版式设计,本身却没有车辆;脸书(Facebook)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本身却不制造内容;阿里巴巴是最有价值的零售业者,却没有存货;Airbnb是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务业者,却不拥有房产。惠普

  这些都是再想像的结果。那出版业在这个阶段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无法想象,但经历了前三阶段之后CTP在中国,是否要回头思考:什么叫“书”?未来的年轻人与青少年如何消费“故事”?故事又该怎么讲?出版业对这些问题踏实分析、找出答案之后,将迈进崭新的境界,我们现在所知的出版将不复存在。爱克发

  Gareth Cuddy用破坏创新的模型套用在出版业,前三阶段确实吻合,但最后一个阶段恐将陷入很大的困境纸箱纸盒,最大的原因是今后持续的数字技术发展,并非出版业专长,出版的问题会转移到数字技术寻求解答,而出版的传统内涵势必被技术稀释。届时我们所知的出版将不复存在,但不是破坏而后的创新爱克发,极可能是完全的破坏。到那个时候,“海啸”才真的来了,不单是出版业的海啸,恐怕也是印刷业的海啸。印刷业要怎么未雨绸缪,我不够聪敏高宝,只想到“数字”两个字。其他

  (本文节选自《数字印刷》2015.11期,作者那福忠)印刷适性

  以上内容转载于“数字印刷”官方微信(shuziyinshua),授权科印网发布,版权所有,翻版必究!印刷检测


那福忠专栏

总访问量:80179 更新时间:2018-08-31 19:57:16

主要经历:出生于中国东北,随父母赴台湾,大学毕业留学美国学习信息技术,任职美国化学文摘服务中心十余年,担任化学数据处理与全球早期电脑排版技术工作;其间返台任行政院主计处电子数据处理中心顾问一年;受聘台湾联合报,主持电脑报纸编排计划,完成全球首创中文报纸电脑编排系统,淘汰铅字使用,运作模式逐渐普及报纸等刊物,获台湾经济部“杰出信息人才”奖;后于联合报继续钻研电子出版技术,新闻稿件、广告远程传版、管理信息,使联合报出版作业进入完全自动化。服务联合报其间,提供业界出版技术与市场趋势,分析出版由印刷转向网络发展趋势,撰文演讲协助业界转型。同期,任台湾交通大学资讯工程系兼任副教授十余年,连续五年获聘为全球最大新闻网站竞赛EPpy Awards评审委员,五次协助北大方正主办高水平电子出版研讨会。服务联合报二十五年后,2005年退休,仍继续撰写文稿,刊载于两岸数字出版专业网站与期刊,提供业界前瞻性数字出版信息。

专栏分类
推荐专栏
推荐阅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