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观察评论

潘晓东:从海外印件业务变化看汇率对印刷业的影响

时间:2009-08-21 20:23:00来源:科印网作者:潘晓东

  去年起初露端倪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这一年的汇率波动巨大,除了美元经过连续数年的下跌,波动显得略小以外,多年来币值坚挺的欧元、英磅、澳元都掉头向下,跌幅巨大。英磅与人民币的汇率从以往的1:14上下变成1:10左右;欧元从以往的1:10.5上下变成1:8.5左右;……。所有这一切都由无形之手按市场规律在运作,很难捉摸。
  汇率的变化对承接海外订单的印刷企业来说影响巨大,在报价时认定可以盈利的产品,在结价时因为外币的下跌,发现忙碌了好一阵子的活计结果是亏损。真是做也不是——企业亏损,不做也不是——企业需要海外印刷业务作支撑。
  《苏姬与薇姬》(SUSKE EN WISKE)是我们公司多年来为荷兰一家出版单位制作的彩色动漫系列读物,16K精装,内芯用UPM公司产的80克高档胶版纸。封面使用波纹纸,在上面印刷、烫金。对印刷的唯一要求是:分批印制的封面,橙黄的基色必须确保前后一致。其实,对任何系列书来说,保证其外观统一都是基本要求。随着苏姬与薇姬故事的展开,该图书的品种也在与时俱增。
  我们公司承印这套图书已有数年,不外两类,其一是新书,一次印刷数量高达数千;另一类为售缺补版,出版方视图书销售情况要求印刷厂补印以满足市场需要,小到几百,多到上千。
  去年6月,公司业务部门根据荷兰出版方的要约,就他们提出的《苏姬与薇姬》一书的新品种印装做出报价,届时欧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1:10.5。对方很快对报价予以认可。8月荷方正式发稿,经过拼版、打样、航寄打样让对方确认、部分图片更换、最终确认付印等几个环节,9月投入生产。在出书后,又经过一个月的海上运输,10月末抵达目的地。待对方完成报关、验货,确认可以付款,又过了一段时间。等到12月货款到帐时,欧元与人民币的比价已经跌到了1:8.5,每一欧元减少将近2元人民币。好端端的一张海外印刷定单,忙碌了一阵子以后,得到的结果是明白无误的亏损,企业赔了,承接这张订单的业务员也跟着赔了。
  在这一过程中出版方与印刷厂之间没有任何纠葛,一切都按正常程序办事,但因为汇率的变动,最终的结果却是如此严酷。
  几年来从事海外印刷的经验告诉我们:关注汇率风险是承接海外印刷业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海外印刷定单从最初的询价到最终的收款周期相对较长,汇率变化的机率也就相应较高,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分更是如此。
  国内的出版社分工明确,有着专门的出版、发行科室从事印刷、发行工作,国外的出版机构大都较小,有的只有数人,即使大点的也就是几十名员工。编辑发稿后的印刷、发行,一般交给合作伙伴去做。
  同我们国内印刷企业打交道的固然有直接出版单位,但更多的是为出版单位提供编后服务的专业机构。这样做的好处是专业人士对相关业务较为熟悉,同时也因为中间商的利润来自出版方的佣金,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承担更少的风险,就比出版方更注重价格、更注重产品质量。
  这样操作的客观结果是把生产周期拉得更长。在编辑做选题策划时,中间商已参与做询价,这关系到出书成本,关系到出版方的利润。到出版方完成编辑,准备付印,报出的价格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在付印以后,出版方与印刷厂之间还难免有几个往返。待图书到达目的港,如果没有任何意外,到出版方按照约定的时间向印刷厂支付款项又要过一段时间。如若在这些过程中遇到额外问题,中间商又大多不肯做主,要征询出版方的意见。这样一圈下来,从询价到收款的周期自然就长,汇率的变化也就在所难免。
  有人会说,报价可以锁定1个月或3个月内有效,也可以要求对方在验收货物后即作付款,甚至于要求对方在货物发运前提供信用证,但这也就意味着降低双方合作成功的机率。对刚涉足海外印刷市场的企业大都不愿对客户提过高要求而导致订单流失。为此,那些至今还能做到客户先付款、印厂后发货的企业就特别令人羡慕。
  当然,汇率变化也未必都是坏事,遇到外币走强也能为企业带来额外利润。
  如果企业引进设备,出口国币值的下跌就更可以为进口设备的企业减少大笔开支。我们公司也就是在这单业务做亏的时候,从德国和法国引进二台商业轮转印刷机,欧元的贬值为我们减少了1千多万元人民币的支出,这对一个利润本来就很微薄的印刷企业来说,实在是一桩喜事。
  汇率的变化会为外单制作带来风险,但注意分析汇率的变化,尽可能减少汇率风险是我们应该做、也是可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