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观察评论

创新——企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时间:2009-12-16 20:31:19来源:科印网作者:潘晓东

  我国的印刷工业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以后已经显露出疲态,工价下跌,效益下降,企业的赢利能力下滑。企业要保持向上发展的势头,就必须创新,从体制到业态、从工艺到管理……要敢于根据市场的需要,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因为,唯有适应变化中的市场才能获取更大的份额,才有可能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是需求推进着社会不断进步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见异思迁、异想天开去嘲笑那些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想法离奇的人。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正因为有人不屈从于现实,有了离奇的想法,才促使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去思考、去探索,最终得到了成功,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试想,没有爱迪生又何来电报、电灯、电话、留声机?如此,人们可能还生活在黑暗之中,承受着诸多的不便,享受不到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乐趣。没有高锟,又何来光导纤维?自然也就没了今天的互联网,人们有可能为了采购材料还不得不依靠厚厚的电话号簿做着颇为繁琐的查询,决计没有现在来得快捷方便……
  当然,没有爱迪生,可能会出现李迪生;没有高锟,也有可能出现张锟,但在发明创造的时间上将会稍稍延后。
  在印刷领域同样如此,创新推动着印刷业的发展,是电脑照排的出现取代了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应用了近千年的铅排;是CTP的出现取代了传统晒版,让出印版的精度更高、速度更快;是商业轮转印刷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满足了社会短周期、快节奏的要求……眼下的印刷与三十年前相比真是鸟枪换炮,变化巨大。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印刷企业摆脱了人海战术,生产效率更高。
  是需求推动着社会的创新,而创新又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印刷企业需要体制创新、业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
  社会的需求是五花八门的,创新当然也反映在方方面面。
  体制创新是为了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大革命以前,单一的全民(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物资匮乏。改革开放以后,外商独资、合资、个体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全面发展,带来了整个市场的繁荣兴旺,物资丰富。即使是“文革”后不久、发生在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又有谁不承认这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农民兄弟为了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抱着大无畏精神做出的一项体制创新。印刷行业的发展同样如此,全国十万余家印刷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多样,相互竞争,鞭策着我国印刷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上市又是体制创新的表现,它帮助企业找到了一条向社会融资的渠道,它要求企业接受股民的监督,是管理机制的自我完善。
  业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技术产生了更多的交集。如果说,以前的印刷业是被动的、为她人做嫁衣裳的加工业,那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像雅昌公司这样的“传统印刷+IT+艺术”的新型印刷企业,它利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优势,有效利用图片资源,为钟爱艺术的读者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出现了像“东港”、“伊诺尔”这样的代为客户储存数据资源,在按需、可变地完成印刷业务以后,帮助客户完成套封、安排投递等关联业务;出现了像“硕科”这样的以设计为主导,专为国际大客户提供印刷服务的公司……总之,社会在变化、科技在发展,于是存在于社会的企业其生存业态也在发生变化,适之者生、逆之者亡。
  工艺创新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在印刷行业,享受技术创新给我们带来便利的事例比比皆是。以票据印刷为例,在没有高速票据印刷机以前,发票主要依靠低速平张纸印刷机印刷,工艺落后,生产周期长,产品质量低下。专业设备的发明与引进,把胶印、凸印、柔印、丝印、刷胶、套号等多种工艺组合在一起,一气呵成,不仅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而且产品质量优良。在书刊印刷行业,情况同样如此。在没有粘结力很强的胶水之前,图书大多产用骑订或锁线包面方式完成最后的加工,强力胶水的出现,使得无线胶装工艺应运而生,由于取消了锁线工序,使得出书周期大大加快,而且挺刮的书脊增加了图书的美观度。
  这几年,管理创新在我们印刷行业同样众多。以多项关联指标考核经营者,把他们的收入与他们所领导企业完成的业绩挂钩是在经营者管理方法上的一种创新,这一方法鞭策经营者必须兢兢业业地对待一整年的工作;基薪加考核提成是业务员薪酬制度上的创新,他们的收入与他们的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与资金汇笼联系在一起。强调数据共享的ERP是鉴于计算机的普及在企业管理上的一项创新,它有效地帮助经营者发现企业在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醒企业相关部门及时予以解决。至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等种种认证和5S管理的推广都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对加强企业管理所做的努力。当然,对每个具体企业而言,凡事决非越先进越好,关键是要适合企业管理的现状,是要能帮助企业创造效益,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总之,我们生活在一个千变万化的社会里,不变是相对的,变才是绝对的。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也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需要创新,企业的进步需要创新。一个追求利润的企业必须有着创新的冲动,不安于现状,积极地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让员工的生活质量变得更高。
  三、关注新技术,积极应用新技术是接受创新理念的实际表现
  社会当然需要创新,但社会更需要企业关注新技术的发展,积极地应用新技术,这是企业领导接受创新理念的表现,也是企业紧跟市场发展,保持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何况,进入电子时代以后,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信息传播的速度比之以往任何时候多快,稍不关注就有可能落伍。
  记得王选院士生前说过:印刷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个行业。这就决定了电子技术在印刷行业的普及速度最快,影响也最大。事实也是这样,电子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印前、印刷和印后领域。我们企业的领导毫无疑问地应该关心企业的经营与生产,但企业领导更应该关注行业向前发展的动态。如果企业领导不了解CTP和局域网,不懂得远程传输和屏幕软打样,不关注CIP3、色彩管理和其它软件的应用,企业就有可能落后。
  当前印刷企业领导应该关注互联网与数字印刷的发展对传统印刷可能带来的影响;应该关注商业轮转机的异军突起,对传统平张印刷机可能带来的影响;应该关注服务在印刷业赢利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有这些都关乎到印刷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创新理念的企业领导又岂能不重点关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绿色印刷也应该成为企业领导下一步关注的重点,此一要求的提出与日益强调,对企业的生产成本、材料应用、赢利能力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企业应该早作准备。
  四、创新需要正确思想做指导,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创新是企业生存于社会的需要,但创新同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做指导,它应该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应该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否则,创新同样可能迷失方向,满足了企业的私利而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国家强调要由投资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方向转变,要由过于依赖出口向拉动内需方向转变,要由一味注重GDP增长向注重环境保护、注重资源节约方向转变……企业的创新活动显然应该与国家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根据国家的这一系列指导思想,印刷企业就应该在提升劳动生产力上不断有所创新,应该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上不断有所进步。事实上,不少企业也脚踏实地地在认真贯彻。他们在生产中注意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努力减少三废的排放;他们主动延伸服务,或提供设计、或提供成书后的打包发运,既方便了客户,又大大减少了往返运输;他们积极开发新产品、完善新工艺,满足客户的需要;他们鼓励员工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文化与技术水准,对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所有这一切,无疑都会对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若大的社会当然也难免会有企业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顾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印刷行业,盗版图书与盗版光盘依然存在,这是对版权的亵渎;不注重对三废的处理,甚至偷倒偷排,加重了社会的负担;不是积极地承担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而是大打政策“擦边球”,坑害员工的利益。
  总之,创新当然不能为现有的条条框框所限,拘泥于现状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但遵纪守法、符合国家创导的发展方向是创新的前提。
  五、企业需要创新,创新要有接受失败的思想准备
  唯有创新,才有可能走出一条有别于他人的、差异化的路。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肯定存在风险,因此,创新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既存在成功的可能,也存在失败的危险,没有接受失败的思想准备是很难取得创新成功的。
  仍以雅昌公司的业态创新为例,一个传统的印前制版与印刷企业,“异想天开”地去开发艺术网站,去闯荡一条没有印刷企业走过的新路。须知,开发前期投资者所面临的是巨额现金支出,而且并不知道成功的几率有多大,社会是否会接受。决策者承受的压力令人难以想象。既如此,在他们经过努力成功以后,接受人们的褒奖与欢呼应该是最自然不过了。
  对待工艺创新、管理创新也是如此。拿ERP的开发为例,使用ERP是期望通过数据共享加强企业管理,但抛弃长期来习惯使用的手工簿记,采用电脑登账,要求所有的操作者都必须及时地记录下关联数据,这中间确实存在风险。加之ERP的框架是否符合本企业实际?员工能否完全按要求办事?也都充满着变数。事实上,在印刷行业内既有成功使用,给管理带来明显效益的典型,也有化了数百万金钱,结果一无所成的案例。
  只有有了承受可能发生失败的思想准备,在真正遇到困难时,才会理性地分析问题,着手去改进工作,继续努力。反之,就有可能一味地责怪当事人,不光要承受失败的痛苦,而且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勇气,白交了学费,这是不足取的。
  六、创新需要投入,创新是有成本的
  创新除了存在失败的风险外,还需要资金的支撑。
  “同昆数码”成立于1996年,专业从事数字印刷,毫无疑问这是印刷生产的新领域。它的市场在那里?前景将会如何?这一连串的问题放在投资者的面前。当然,他们的运作,证明当时的投资是成功的。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他们为不少中外建筑开发商提供了出图服务,为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贡献了力量。但在他们成功的背后,也有着不少同类企业难以为继、不得不退出市场的案例。时至今日,在这一行业依然存在着市场接受面窄、业务量不足的痛苦。
  近几年来,政府在积极支持发展数字印刷,因为它的便捷、可变、按需给人们带来诸多的方便。但处于开发中的市场也让投资者犯难,进入太晚,企业将面临失去市场的危险,但进入太早,企业又将面临任务不足,投资难以赢利的风险,前期的难以赢利也就是企业必须承受的创新成本。这个两难选择考验着企业的决策者。
  如果说,在业态创新上存在创新成本,那在工艺创新上同样存在着风险与成本。我所在的中华印刷公司,前几年在承接海外印刷订单时就遇见一件事,在双方完成产品报价与前期准备以后,客户突然要求把原先用锁线工艺制作的精装图书改为无线精装。是以没有PUR胶回绝客户,还是选择采用其它形式达到客户的要求,权衡以后,我们选择了后者,尽管这样做存在风险,但有助于稳定客户,有利于我们拓展海外印刷市场。在接受下这份带有工艺创新要求的任务以后,我们以积极而又认真的态度反复做试验,最终取得成功,货到目的港后,客户验收一次通过。这中间,反复试验也会存在成本。
  必须指出的是,在创新工作的初期,还存在着质量上的妥协。显然我们难以要求处于初创阶段的新品一步就做到十全十美,它必定有一个改进与提高的过程。在我国商用大飞机的开发上会如此,在燃料电池汽车的发上会如此,那在印刷企业的创新工作上同样也会遭遇到类似的情况,关键是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切实总结经验,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地达到尽善尽美。
  七、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制造业大国,在海外的商场,可以发现不少商品都打着“MADE IN CHINA”的印记,这着实令人骄傲,也是中国日益走向强盛、走向国际化的标志。但中国还不是一个制造业的强国,因为不少产品不是我们自主开发,较少知识产权,我们只是在根据国外的设计做定牌加工。
  香港经济学家朗咸平教授针对经济全球化后的市场有着一段精辟的论述:“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决战。在产品链中,‘制造’环节的价格最低。”因此,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或“中国智造”的方向做努力是我们的目标,这当然也包括印刷工业。否则,你就只能是徘徊在低效益的圆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