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观察评论

放宽对承接海外印刷业务的审批

时间:2010-03-01 07:50:39来源:科印网作者:潘晓东

  中国印刷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的时代。占据印刷总量近三分之一的书刊印刷和报业印刷,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人均图书阅读量的不足,更是面临着工价下跌,设备利用率不足的沉重压力。
  积极拓展海外印刷市场,以海外业务来弥补国内业务量的不足,当然是一项理想选择,除了可以达到业务扩张的目的外,还可促进企业提升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准。但海外印刷业务同样面临着东欧、南美、东亚等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要做大这一块市场也决非轻而易举。
  为了方便印刷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改现行政府专职部门对海外订单做逐本审读批准为承印单位的自审报备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方案。
  所谓审读批准制,是指现有的政府专管部门要求承接了海外印刷订单的企业,在签约付印前,将其准备承印的产品交有关部门审读批准,当然,这主要是指涉及意识形态和国家版图的图书及地图印刷
  审读批准制至少带来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拉长了承印产品的交货周期。审读,当然需要时间,因为审读人对同意该书在中国大陆印刷负有全责,不敢轻率从事。遇到涉及宗教或外语小语种的图书,还不得不委托专门机构或专业人士帮助把关,恰巧这类专门机构或专业人士又相对稀少,他们接下审读任务后需要占用的审读时间自然更长。这样的操作方式,对客户来说当然带来不便。如果因为审读的原因,再加上正常的生产周期,又正好错过了海运船期,则交付图书的时间还会更长。
  其二、委印业务能否投入生产存在不确定性。外方在双方就印制工价达成一致以后,当然希望交易一次成功。但现行的审读批准制度,使得外方一次交付要求制作的数种图书,夹杂着经审读后可能不同意在国内印刷的情况。一当出现此类情况,承印企业很难向客户做出令他们能够接受的解释,或要求客户留下国内许可印刷的产品,取走不许可印刷的产品。客户能做的选择往往就是:撤回全部订单,寻找可以制作全部产品的国家和企业。因为,一组产品分在两个国家印刷,对他们的管理会带来极大不便,也将大大增加他们的报关及运输费用。再何况,即便再寻得企业承印,也已经占用了他们不少的有效工作时间,拉长了他们的出书周期。因此,就客户而言,完全可能因为一次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就此终止了双方间的合作。
  客观地说,图书出版的审读是依我国国情确定的做法,外商并不认为审读是图书印制的必经程序。他们会认为:本着文责自负的精神,对内容的意见应该由作者承担。
  改变如此状况的简单办法是改审读批准制为自报备案制,据说海外印刷订单较多的广东地区一段时间来就已经如是操作。
  所谓自审报备制是指印刷企业在承接海外业务时,负有对内容进行把关的责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企业加以承接,并确保按期完成;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或企业把握不准、不便承接的任务,在双方磋商的过程中,就寻找一个不伤和气的理由加以婉拒。在承接业务以后,企业再对上级相关部门审报备案。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可以不定期的对印刷企业进行检查,提出批评或整改意见,对屡教不改的企业,还可以取消这些企业一段时间里的的海外业务承印资格。
  应该说,自报备案制是现状下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做法。既把了关,不至产生对国家不利的舆论影响,同时也方便了印刷企业的操作,让印刷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维护了应有的诚信,不再存在准备承接的业务因为通不过审查再加以回绝的情况。而且,因为加快了出书周期,客户也会乐意把产品拿到中国交付他们认为具备条件的单位来制作。
  改传统的审读批准制为自审报备制,值得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给予肯定,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