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我国CTP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通道 前景广阔

时间:2011-02-14 08:46:56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作者:海燕娟
  殷幼芳表示,版材价格下降,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国际版材品牌如柯达、爱克发、富士胶片等公司都在国内建厂,进行本土化生产;另一方面,国产CTP版材生产商的产量和质量也有突破性进展,具备了规模化、高质量的生产实力。如,高档CTP版材价格为40元~45元/平方米,一般国产CTP版材价格为32元~35元/平方米,而进口胶片的价格已经接近40元/平方米,再加上其他成本,CTP制版工艺的成本算下来比传统工艺的成本还要低。

  同时,在CTP技术方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流程,都实现了多样化的成熟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产CTP设备商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杭州科雷机电工业有限公司、北大方正有限公司等国产品牌都开发出了可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CTP设备,并在软件流程上不断向国际品牌看齐。在市场销售方面,据张虎凌透露的信息显示,去年1月~11月该公司的CTP销售量约为350台,其中大中华区的市场销售量约为260台。在全国50%的省(区、市)中,科雷CTP占新增总量份额的40%以上,除个别地区外,科雷产品均已“落地”。

  而国产CTP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实现突破的更大意义在于,它能打破网屏、爱克发等国际品牌长期以来对我国CTP设备市场的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一旦CTP技术实现了国内的自主掌握,它的应用市场闸门就可打开。

  技术多元化稳定发展绿色和一体化呈趋势

  就CTP技术本身而言,殷幼芳总结了三大发展趋势。首先,多元化发展趋势显著,其表现为在硬件设备方面,热敏CTP、紫激光CTP、UV-CTP和喷墨CTP等4种CTP设备都有了不同的市场应用形态;在软件流程方面,数字化工作流程是CTP系统的核心,目前市场上主要有柯达的印能捷、爱克发的爱普极、网屏的汇智、海德堡的印通以及北大方正的畅流等5种数字化工作流程解决方案。这些流程已经相当成熟,强调开放性、兼容性、系统集成和可操作性,以达到操作稳定高效的效果。

  其次,绿色CTP技术为发展方向。低耗材、低污染、低排放的环保型免处理版材减少了制版冲洗环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可实现绿色环保。有些国产免处理CTP版材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再次,CTP技术向一体化解决方案方向发展。对企业来说,多快好省地印出产品是目标,因此更多企业要求设备供应商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从印前规范、PDF电子文件、PDF陷印处理到电子拼版、加网、CTP输出,再到数码打样匹配、色彩与质量管理、油墨数据自动输出、印刷曲线校正等一应俱全。目前,设备供应商的竞争也多集中在一体化解决方案上。

  实现CTP技术最大价值亟待解决

  国产CTP发展迅速,无论在技术还是在市场占有率上都逐步与国际水准看齐,但就“中国国产CTP企业尚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最大的CTP设备生产企业大日本网屏(中国)有限公司相关市场负责人认为,中国自产CTP无论是在设备制造还是在版材开发方面,其精密度和稳定性仍需要大幅度地改进。

  同时,还有一些亟待克服的障碍。殷幼芳表示,如何发挥CTP技术的先进性及其最大价值,已是摆在行业面前的最重要问题。引进CTP设备但却并未有效利用该技术的失败案例在业内并不罕见。如,有印企花了4500万元引进最先进的CTP设备,但却没有能够操作设备的技术人员,结果只能将其蒙以黑布、“束之高阁”。

  殷幼芳认为,印刷企业的CTP技术应用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很多企业只是把它当成简单的输出印版机——高级晒版机,并未完成整个流程的升级,没有把各种先进技术整合起来,充分发挥CTP技术的先进性。第二,CTP管理还不够精细,印刷质量不稳定。印刷企业实行粗放式的管理,只是在出问题后才知道解决,不能保证数据和质量的标准化,影响了CTP系统的质量和效率。第三,CTP要求使用高精细加网技术,但是很多企业还是用传统的加网线数,没有应用调频加网等,发挥不了CTP技术的应有效果。第四,企业未开发应用CIP3CIP4、油墨预置技术等。

  同时,印刷企业在认识上也存在问题。首先,一些企业过分重视硬件的引进,而忽视了软件与数字化工作流程,用什么流程与本企业的流程合在一起应是企业十分重视的问题,同时企业还需要不断升级CTP流程软件。其次,从激光照排机时代走进CTP时代,很多企业仍是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管理企业的CTP系统。再次,企业还需要重视人才培训。让传统的激光照排技术人员去操作CTP硬件不是难事,但最关键的问题是CTP软件涉及面多、乱、杂,难度高,通常出了问题自己难以解决。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决定企业转变技术应用的力度和决心的核心仍是成本。谭明表示,决定印企是否引进CTP有两个主要因素,即用版量和引进CTP后能够带来多大的效益。升级需要成本,而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投资后能否实现效益增长。对于小企业而言,他们投资的最大问题不是增加了一台设备,而是要增加一个需要人员和配套设备的车间。而对于开工不足、用版量少的企业,他们还会选择与输出中心合作,采用外包加工的出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