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武文祥:沉痛哀悼印刷界老战士何远裕同志

时间:2015-07-21 08:19:44来源:科印网

  旧社会,您是一个苦孩子,幼年双亲作古,过早地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半途辍学,当了童工。新中国成立后,辗转上海进工厂到学校,边工作,边学习,追求进步,入团入党,政治思想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在行政干部学校和体育学院先后做团的工作和编印校刊,由于表现优秀,被选送到市委宣传部培训,后调任当时人们向往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理论组编辑,这是您工作生涯中的一次飞跃。1962年您又奉命参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组建工作,从所长秘书到负责编辑“印刷技术动态”,后改为“印刷杂志”,一直坚持面向全国印刷行业,传播印刷技术信息和情报交流,并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副所长,一直到1985年底,中间经历了“文革”十年的严峻考验,从1986年起,由于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您违心地离开了辛勤耕耘多年的热爱的事业和岗位,又回到了阔别24年的上海体育学院,就任院党委宣传部、院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主任之职,直到1993年退休,但您人退心不退,振兴中国印刷业的激情,使您又应邀参加了在我国印刷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几项大工程的战斗。

  从上述简要的可能不全面、不准确的回顾您的主要经历,目的是想从您在半个多世纪走过的道路轨迹中,寻觅和学习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格。

  当我们回首60多年特别是革开放以来中国印刷业长足发展的历程时,在几个闪光的亮点中,都能看到您辛勤工作的业绩。

  • 您从一个仅读过两年初中的基础,经过多年在实践中的刻苦学习、升华,虽然没有去考高等学历和评高级职称,但实际上您的睿智和能力已成为业内知名的专家和学者,您在人民出版社的理论编辑中,初展才华。在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建立发展中,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您在长期作秘书、办公室主任和主编“印刷技术刊物”、“情报资料”中,形成了自己采编、写作的风格,追踪时尚,坚持导向。今天上海印研所成为全国业内的佼佼者,“印刷杂志”位居业内专业刊物的前列,您是功不可没的。

  • 您是首卷“中国印刷年鉴”的策划者和主编之一,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是当时我国很少的几本“年鉴”中的精品,就是和以后出版的“印刷年鉴”相比,在栏目设置、编排、编校质量等方面,也不逊色,您为此远离上海温暖之家,在北京一住就是一年多,克服资料不全,工作、生活环境差等多项困难,您为“年鉴”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赢得了业界的赞誉。

  • 您应邀参加了文化部出版局于1975年在长春召开的“全国装订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和配套举行的“装订技术革新成果展览”的筹备工作,这次会总结了过去的实践,明确提出了我国装订技术改造的方向,就是推广“平装无线胶订联动生产线”“骑马订联动生产线”和“精装联动生产线”,同印前、印刷的技术改造相配合,推动我国印刷业的发展,直到今天,通过近30年的实践,证明“三条线”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您通过实际调研,对上述技改方向的形成提出了真知灼见。

  • 您于1993年退休不久,在万启盈老前辈的推荐和我们的邀请下,参加了中国印刷博物馆的筹建、落成和第二次大规模改造扩建的全程工作,在以范慕韩老为首的筹委会领导下,您创造性地贯彻了旨在按照大印刷史观“再现中国印刷术发明发展历史”的建馆方针,您协助上海印协在上海征集的展品之多、质量之高及筹集资金中,都出了大力,您同魏志刚、张连章、罗树宝、伏和平等同志,在草拟并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古、近、现代综合馆的布展设计方案中,在具体展板设计、历史和展品说明的撰写,展品的陈列,馆外浮雕及全馆软、硬件的设计制作,编印大型纪念册,直至为展馆的宣传报导几次撰写长文在海内外专业媒体发表、扩大影响,都倾注了您的心血,在长达两年的工作中,您不顾爱人住院动手术、不顾自己腰痛折磨,一心扑到建馆工作上,废寝忘食,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做为博物馆监事顾问委员会的秘书长,关心指导博物馆的工作,您在博物馆二次改造扩建中,一如既往,博采众长,提出了改造古、近代和综合馆的方案,以及新建地下机械展厅的方案,同时在上海等地征集有历史价值的展品,特别是上海烟草公司印刷厂,上世纪30年代的双全张胶印机,成为机械展厅的精品。博物馆二次改造扩建,工作量大、时间紧,在某种意义上不亚于初建。改造扩建后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已名符其实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印刷博物馆,为配合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在北京召开,弘扬印刷术发明的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展示现代中国印刷业的风貌,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与会五大洲印刷界代表的赞誉。然而在这项工作中,您忍着腰疾的病痛,很长时间是躬着腰工作,实在支撑不住时,经医生按摩后,继续干,为了工作几次推掉赴美探亲的时间,以至赢得美国领使馆的赞赏,给予了罕见的十年签证的最高待遇。您参与中国印刷博物馆初建和改造所做的贡献,将铭记在中国印刷现代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