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协会院校

安徽芜湖新华 60年老印刷企业的发展“密码”

时间:2010-09-09 09:43:28来源:《印刷工业》作者:王德明

  在安徽的印刷史上,曾有一批地市级国营老厂,创造过巨大的辉煌。他们印《毛选》、做教材,红火一时,在行业中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不过时至今日,这些厂中的绝大多数未能经受住市场竞争的考验,相继关门倒闭。在众多老厂黯然落幕之际,却有一厂例外,它神奇股地高唱凯歌,走到今天。这个厂就是原来的芜湖新华印刷厂,后来的芜湖新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现在的芜湖新欣传媒有限公司。芜湖新欣传媒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今年上半年又引进了两台海德堡最佳配置的CDl02-4型胶印饥,加上总面积超过2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厂房,芜湖新欣传媒犹如一颗新星闪烁在长江之畔。

  建厂已有60年之久的芜湖新华不但没有衰败,反而发展迅猛,成为地市级“国”字号老厂中的幸存者和佼佼者,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转换身份

  延续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工厂带来的最大弊端是什么?不是设备老化,也非资金短缺,而是“身份”的落后。所谓的“身份”是指,在那个年代,工厂以“全民”性质或“大集体”性质为做,工人以“固定工”或“正式工”为荣。一旦工厂挂上了“全民”,工人当上了“固定”,就等于上了保险,衣食无忧了。企业遇到困难怎么办?靠政府,工人遇到困难怎么办?靠工厂。流行一时的“铁饭碗”和“等、靠、要”思想的滋生,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这个“身份”问题。

  所以,当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一般国企“断奶”后,企业及其职工重新寻找赖以生存根基,首先要做的就是坚决改制、转换身份,退掉“国”字、甩掉“固”字,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纯生产型企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型企业过渡。对于国企及其职工而言,如果说,转换身份是一道坎,会引起阵痛的话,那么,这个坎必须过,这个阵痛必须承受。

  不幸的是,在安徽那么多的地市级老印刷厂中,唯有芜湖新华对转换身份之举,高度重视且坚定不移,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转换身份之举就是一场思想与机制的革命,给芜湖新华带来至少三点重大作用:一是企业改制为多元化投资的股份制企业芜湖新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后,通过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了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职工打破了固定与临时、干部与群众的界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老年职工进入社保、安度晚年。中、青年职工买断工龄、积极参股,与公司之间形成了既是企业的拥有者,又是企业的生产者,既可以选择企业,又可以被企业选择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企业自主经营和自我决定发展方向的意识和权限明显增强,活动范围扩大,为日后实现强强联合,推动企业向传媒类公司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现在回过头看,安徽省有些地市级印刷厂,当时原本可以通过改制,解决历史造成的弊端,重新获得生机。然而,或因本身决心不够、或因职工阻力太大,终究没有迈过转换身份这道坎,最终导致了消亡的命运。这个教训非常深刻。

  背靠大树

  内因与外因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是事物发展和兴盛的根本条件。芜湖新华之所以能生存发展,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他们既发掘内部潜力,强调自身的作用;更争取外部支持,背靠大树逢“凶”化吉。在这方面,他们比省内其他同仁做得更突出、更具特色。

  这里且不说芜湖新华如何多次用足用活政策,争取到国家和省、市政府的资金支持,仅举一个典型事例,已足以反映他们捕捉外因机遇的才干。此例就是:出让股权,与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将自己纳入安徽出版集团旗下,从而获得集团的多方面支持。

  2005年,安徽省新闻出版局进行以管、办分离,局、社分家为内容的重大改革,原隶属于局的各经营单位,集中起来组建为安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划归省委宣传部领导。安徽省中小学教材的印制业务安排,也随之改由出版集团掌控。安徽现有1000万中小学生,教材印量巨大,且一年两季、非常稳定。对印厂而言,这无疑是一笔非常宝贵的印刷业务,但出版集团已有自己的直属印刷企业,即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为追求本集团利润最大化,理所当然地决定将教材印刷业务大幅度地向直属厂倾斜,客观上就对包括芜湖新华在内的其他教材印刷厂的业务来源产生了威胁。面对市场骤变,芜湖新华果断出让股权,提出由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参股、控股本企业,进而实现与集团直属印企的联合,并归属集团建制。此举富有创意,立即得到出版集团的重视。考虑到当时的芜湖新华已属安徽印刷强企,集团本身也需要增加直属印刷力量,遂同意控股联合。联合后,芜湖新华的原董事长改任总经理,现董事长由安徽新华的董事长兼任,财务总监也由控股方派任。从此,芜湖新华纳入了出版集团序列,成为由其管辖的经营单位之一。在这种变动下,芜湖新华的教材印制业务量与过去相比不降反升,印刷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