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展会活动

2018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即时报道④

时间:2018-09-08 19:15:20来源:印刷独家

  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推动印刷业更好地服务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印刷强国,国家新闻出版署首次主办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搭建一个服务行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性、前瞻性、引领性、公益性行业协同创新平台。

  今年大会的主题是“聚焦智能化”,组织动员全行业力量,共同参与大会的筹备举办,宣讲政策法规、通报发展情况,梳理发展模式、完善相关标准,介绍典型案例、指引发展路径。大会将成为我国印刷业顶层设计、统筹布局、系统研究、指引发展的重要行业活动。

 

  2018年9月8日,2018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会上,根据印刷发行司委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布了《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2018)》,以下为《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2018)》部分摘要内容。

 

  前言

  印刷业具有意识形态和制造服务双重属性。印刷业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智能制造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是质量变革的有效手段,效率变革的关键抓手,动力变革的重要支撑。

  印刷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印刷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印刷制造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是推进印刷智能制造的螺旋上升过程,集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是印刷自动化和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推进印刷业智能化发展,对更好地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快建设印刷强国、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国家新闻出版署从2018年开始编制发布《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计划以后每两年发布一次,对我国推进印刷业智能化发展做出指导引领和专题系统规划。

  《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2018)》由印刷发行司联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业内专家集体编制完成。该报告在系统分析印刷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专题调研、专家研讨、技术研判等方式,提出了我国推进印刷业智能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现状和形势

  (一)发展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40 年来的努力,我国印刷业的生产能力、覆盖范围、市场运行和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根据2018 年印刷企业年度报告,2017年我国印刷业态势稳中缓升,印刷总产值为12057.7亿元,同比增长4.6%,一举扭转2012年以来增长速度的下滑态势,发展速度触底反弹、控量提质趋势渐显、新动能接续转换,新窗口期效应正在显现。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印刷业仍然大而不强,产品量大而不精,在设备水平、管理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智能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发展阶段起步探索

  智能化建设是印刷业全新的课题和实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遵循。目前,我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整体上处于破题、探索和起步阶段。

  多数企业信息化系统覆盖率较低,即使规模、效益、技术领先的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实现系统集成或一体化的比例低于25%。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的局部环节达到一定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如山东鲁信天一印务有限公司的生产环节、上海翔港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物流环节。个别企业具备了智能制造的雏形,如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江苏彩华包装集团实现生产机台实时监控和在线生产管控以及物流跟踪,并积极探索无人车间。

  2.发展水平多化并存

  目前,我国印刷企业在装备上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但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缺少系统建设规划。部分大中型印刷企业较早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引入企业资源计划(以下简称“ERP”)系统、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以下简称“MES”)等,购置先进自动化设备,发展智能物流,具备了实现智能化的良好基础,如安徽新华印刷有限公司、河南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利特尔绿色包装股份有限公司等。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印刷业仍将处于数字化的普及期、网络化的推广期、智能化的探索示范期,阶梯性共生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3.区域布局离散碎片

  我国印刷业呈现典型的区域性分布特征,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长期领跑产业发展,印刷产值占全国印刷业总产值的66.9%,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尽管基础较好,但在上述区域中,也只有部分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智能化建设,个别企业提出了规划方案,智能化聚集水平与产业集群尚不匹配。中西部地区印刷产业基础相对落后,多数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技术装备落后,缺少开展智能化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从整体上看,我国印刷业智能化建设整体呈现点状分布,产业聚集度不高,区域布局离散化、碎片化特征明显。

  4.发展方向渐成共识

  印刷业目前面临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环保刚性约束增强等多重压力,利润率持续走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智能化能够提升作业效率和有效劳动时间,减少劳动力需求,降低综合成本,是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方向。以国家印刷示范企业为例,已有83%的企业制订了智能化相关规划,并有一部分企业已着手实施。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贺卡生产车间印后环节实施智能化改造后,用工数量减少70%,而产量不降反增。

  在装备技术水平稳步提升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建设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带动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二)面临的形式

  1.推进路径模糊

  印刷业智能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和路径可以借鉴。多数企业对智能化建设的解决方案、推进路径、关键技术等认识不清晰。部分企业对智能化建设的理解存在误区,过分注重高端生产装备,视无人车间为智能工厂,将自动化等同于智能化,忽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2.基础条件薄弱

  我国印刷企业精益管理、精益生产水平有待提高,有的计划执行不到位,成本核算不精确,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生产装备方面,有的无接口或者虽有接口但无数据,开放性不足;软件方面,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各行其道,集成度有待提高。同时,印刷生产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不高,智能化建设的基础亟待夯实。

  3.体系链条破碎

  智能化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印刷产业链上下游和业内外协同创新共建。一方面,受产能相对过剩、成本持续上升、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的制约,产业链上下游内生动力不强;另一方面,尽管产业整体规模较大,但对外软硬件市场需求相对较小且增长缓慢。生态体系链条破碎,成为制约印刷业推进智能化发展的主要短板。

  4.人才支撑缺乏

  智能化建设是全新的探索和实践,需要大量既精通印刷技术和企业管理,又了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我国现有19所高校涉及印刷类教育,主要集中在技术工艺、装备制造、材料应用、生产管理等方面,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现有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行业对智能化建设人才的多方面需求。有76%的国家印刷示范企业认为人才缺乏是阻碍其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落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加强阵地建设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与印刷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标准先行、夯实基础,数据驱动、融合发展,模式创新、示范引领”24字发展方针,探索智能化建设的可行路径,推动印刷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印刷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

  统筹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顶层设计,调动全产业链的积极性,全力推动印刷业智能化建设。针对印刷业智能化建设中的薄弱与关键环节,通过系统部署关键印刷技术和装备创新、示范试点探索、标准体系建设等举措,补齐智能化建设过程中的短板,推进智能制造在印刷业的实践。

  2.坚持夯实基础、成熟先行

  立足国情,遵循智能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推进智能化建设。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不断提升印刷业的软硬件水平、标准化水平、精益生产水平等,夯实智能化基础。鼓励和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率先开展印刷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发展和完善新型制造和商业模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行业智能化建设。

  3.坚持多点突破、整体提升

  正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发展基础和水平差异,针对出版物印刷企业、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的特点,加强分类施策,支持若干重点项目,实现多点突破。坚持印刷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层指导相结合,合理布局,明确方向,加快推动智能化建设能力整体提升。

  4.坚持协同创新、为我所用

  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技术、人才、知识、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对接,竞相成长,各展其能,激发印刷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活力。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借鉴业内外成熟方案模式,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根据当前印刷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为我国印刷业智能化的启动期,通过形成共识、夯实基础,解决难题、探索方案,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数字化水平、支撑能力、创新能力、示范试点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加速推动印刷业实现“两化融合”,培育新型发展模式,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奠定基础。

  1.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形成思路

  制订《印刷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表》,启动参考模型、术语定义等基础通用标准和数据格式、通讯协议与接口等关键技术标准的起草工作,逐步形成面向印刷生产服务全流程的智能设备、智能管理、智能服务标准,印刷智能制造通用技术、行业关键技术在示范试点企业得到验证应用,对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构建形成思路,为印刷业智能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全面推开

  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印刷生产自动化和数字化发展到新阶段,基本的信息技术/系统在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实现全覆盖,在中小型印刷企业逐步应用。数字化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印刷制造的各个环节,初步实现纵向、横向和端到端的信息互联。通过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装备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实现减少人工、节能减排、精益生产,初步完成印刷生产过程由分段操作、集中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模式的转变。

  3.软硬件的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建设测试平台等方式,培育整合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施能力的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研发一批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融合等的生产管理软件共性技术,一批具备数据通讯、参数预置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特征的国产印刷装备,生产数据开放应用率达60%以上,为从自动化、数字化向智能化过渡打下基础。

  4.产业模式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柔性化生产、精益化管理,满足定制化、小批量的市场需求,提高印刷企业生产、服务模式创新能力,初步实现由被动加工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印刷生产与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和新型材料等跨界融合效果显著,印刷业与上下游之间信息紧密互联,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服务属性比重,全产业链的业务价值整合与系统优化水平明显提高。

  5.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取得突破

  推动智能印刷示范试点企业率先开展印刷设备智能化升级、印刷工艺流程优化与改造、基础数据采集与集成、实时在线检测与控制、智能决策支持等试点应用,解决印刷业智能化中的共性技术难题,实现运营成本下降,生产周期缩短,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0%以上,不良品率平均降低15% 以上,能耗平均降低10%以上。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形成有效推进智能化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在全行业具有较高示范推广价值。

  6.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关注领域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升级,强调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遵循《中国制造2025》规划蓝图,推进印刷生产过程智能化,建设印刷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印刷生产中的应用,深化互联网在印刷领域的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印刷电商、网络云印刷等新型产业模式,使印刷业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关注领域。

  三、推进路径和重点任务

  (一)推进路径

  工信部、财政部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特别指出,要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等,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中国工程院在《新一代智能制造》专题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智能制造的三种基本范式:数字化制造范式、数字化网络化制造范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范式。其中,数字化是基础,网络化是关键,智能化是方向。

  对标《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参照智能制造的三种基本范式,结合我国印刷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印刷业智能化建设可以探索“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推进路径:一是夯实扩大数字化基础,二是提升推广网络化应用,三是启动试点智能化制造。

  1.夯实扩大数字化基础

  数字化制造是在数字化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对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资源信息进行数字化描述、分析、决策和控制,快速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其主要特征是:数字技术在产品中得到普遍应用,形成数字化的创新产品;广泛应用数字化设计、建模仿真、数字化装备、信息化管理;实现生产过程的集成优化。

  对印刷业而言,要引导还没有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广大中小印刷企业,围绕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针对印刷生产工艺流程,开展印刷生产过程数字化和智能管控方向建设,通过应用ERP等信息系统,不断提升企业数字化建设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初步融合,实现数据驱动下的印刷加工能力提升和精益生产。

  2.提升推广网络化应用

  通过互联网将人、流程、数据和事物连接起来,实现企业内、企业间的协同和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与集成,重塑制造业的价值链,从而使产品实现网络连接,制造实现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打通整个生产过程的数据流、信息流,是实现智能化的关键。

  对印刷业而言,鼓励数字化水平较高的部分印刷企业,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设备互联互通,保障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增强智能化建设的支撑能力。基于MES建设印刷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深入推进印刷交易环节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印刷电商、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商业模式,推动生产和服务模式的变革。

  3.启动试点智能化制造

  智能化制造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其特征是重塑设计、制造、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及其集成,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对印刷业而言,支持理念先进、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印刷企业,特别是具备较好基础的印刷企业,加强与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融合,推进大数据驱动下的印刷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和赋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研发印刷生产过程的智能传感、模式识别、学习、分析、推理、决策、执行等智能化支撑技术和赋能工具,完善印刷业智能制造支撑体系,部分企业先行先试,初步实现智能化转型。

  (二)重点任务

  1.坚持正确方向,做好制度设计

  国家新闻出版署每两年发布一次《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对印刷业智能化发展做出专题专项规划,明晰发展目标和方向,规划产业布局,定期开展行业智能化建设调查研究,推动建立智能印刷示范试点企业,推进印刷业的智能化发展进程。相关单位和机构持续开展印刷智能化发展协同创新研究,探索建设模式,分解技术任务,打破技术壁垒,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产业链的信息互联,不断提升智能化建设的服务配套能力,激发印刷企业智能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2.出台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订

  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印刷业智能化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前提下,基于现有智能制造基础通用和关键技术标准,制订《印刷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表》。针对智能制造标准跨行业、跨专业、跨领域的特点,不断研究、完善印刷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制订涵盖基础通用、智能印刷设备、印刷智能工厂、智能印刷服务等四类行业应用标准,完成立项、制订标准15项。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推进标准体系不断更新,满足印刷智能制造发展的需求。加强宣贯培训,通过召开标准体系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标准化人才,加快印刷智能制造标准的推广应用。

  3.开展协同研发,弥补装备短板

  生产装备的智能化是印刷业智能化的重要基础。围绕印刷业智能化建设需求,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争取建立5家具备较高水平的智能化装备研发中心,开展印刷装备运行状态监测、智能管控等技术研发,重点解决印刷装备数字化水平不高、接口开放性不足、通讯能力差、稳定性可靠性低等短板。实现印刷生产中的实时监控、在线质量检测、生产信息提取等功能,提高国产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与机械臂、AGV、仓储物流设备等智能化通用设备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提高自身技术集成能力,弥补智能化装备配套能力不足的短板。

  4.丰富系统应用,促进数据联通

  在普及实施ERP系统基础上,引入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高级计划排产系统(APS)、仓库管理系统(以下简称“WMS”)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基于ERP、MES、APS以及数据采集等,实现柔性化生产与拉动式生产,生产过程可监控,生产过程与物料、设备、信息系统、人员连接,提升基于数据的预测、分析、执行能力。基于WMS、数据采集和智能物流线,联通物流系统与搬运工具及生产设备,使物流仓储自动运行并具有自主决策功能,优化库存量。基于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系统的有效连接,使设备具备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模式,可基于数据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实现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基于ERP、PLM、移动客服、自感知,实现产品设计过程的智能化,使产品能够进行信息化识别,能够与信息系统相连,并能基于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和改进,以涵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产品的智能化。通过系统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对生产过程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管理,优化资源利用,推进精益生产。

  5.打造数字车间,建设智能工厂

  鼓励具备条件的印刷企业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数字化改造重点项目,建设20个数字化车间,利用工业云平台,实现印刷生产过程中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人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智能互联,衔接生产流程中的“信息孤岛”和“物料孤岛”;启动建设15个智能工厂,基于数字化印刷工艺设计、智能化生产流程管理与调度、数字化印刷设备、印品质量闭环控制和物料配送为重点的系统集成,实现印刷生产中实时监控、检测和现场信息提取等智能管控,建立数据驱动生产决策、质量管控的智能工厂。印刷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建设初期配置ERP、MES、中央控制室,实现车间作业可视化、生产汇报自动化、订单下达无纸化、数据分析智能化、质量管理追溯化。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仓储、设备智能配套、智能物流、智能包装线等配置,逐步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

  6.支持网络云印,发展印刷电商

  重点建设10个网络云印刷平台,面向印刷企业生产服务网络化,通过ERP系统、MES与电子商务平台互联,上下游与企业内部生产信息共享,缩短印刷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距离,实现生产资源和产能的优化配置。支持建设5个印刷电商平台,实现面向客户的接单、设计、报价、印刷与交易等业务网络化;对生产作业流程进行升级改造,满足个性化定制、小批量多批次的业务模式,适应分布式服务和制造的生产形态。重点强化大数据、互联网对于行业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企业运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化,打造服务型印刷产业新业态。

  7.细分应用场景,优化建设模式

  根据印刷产品特点,分类优化建设模式。出版物印刷企业以满足多元化需求为目标,侧重通过互联网平台打通出版、发行、印刷、服务数据链。采用数字流程改进生产工艺,实现出版物全生产流程的高效协同、精益生产;积极采用数字印刷技术,实施柔性生产,满足按需出版的服务需求。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以拓展印刷品价值空间为目标,侧重从生产设备数字化和产品智能化入手,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效能,实现价值增长。推进生产设备/生产线的数字化、智能化,提高精准生产、敏捷制造能力。通过横向价值网络的协同创新,推进印刷加工与印刷服务的集成,基于物联网提供产品溯源、防伪、营销等增值服务,拓展盈利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产品门类较多、质量管控难度较大,智能化建设以实现生产全过程管控为目标,侧重从产品末端控制向全流程控制转变,基于印品质量控制需求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到智能化。在印刷生产、过程管理等单个环节信息化基础上,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可追溯质量体系;通过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内外部资源协同,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8.强化示范引领,培育生态体系

  在全行业内选择创新意识强、实力雄厚、理念先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作为试点,推动建立10家智能印刷示范试点企业,支持其优先实施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鼓励、组织、指导符合条件企业申报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承担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项目,在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上给予倾斜,使其率先享受到智能制造政策的红利,形成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和实施方案。发挥印刷智能制造测试线的技术探索、协同创新和效应示范作用,共享创新资源。不断探索、有效推进智能化建设的经验、方法和模式,加深对印刷智能制造的认识,调动全行业参与智能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构建网络化的印刷电子商务、数字化的印刷生产流程、智能化的生产管理系统、集成化的智能印刷设备、多态化的智能印刷产品,以互联网思维构建大数据驱动下的印刷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培育行业增长新动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印刷业智能化建设涉及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重大变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家新闻出版署实施印刷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工程,推动市场要素流动、资源整合和优势产能融合。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积极与财政、金融、税务、发展和改革等部门沟通协调,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争取将印刷业智能化建设纳入到相关规划中。

  (二)完善创新体系

  聚焦国家需求,强化规划引领,探索印刷智能化发展的系统布局。整合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和创新资源,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印刷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打造创新共享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推广运用、人才培养培训等服务,完善智能化支撑基础。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弥合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鸿沟。

  (三)搭建对接平台

  积极搭建智能化建设对接平台,定期举办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组建印刷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加强联系与合作,充分整合资源,推动印刷业智能化建设。与有关金融机构对接,形成产融对接机制,对印刷企业的智能化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力争建立中央到地方统筹规划部署、管理部门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协调引导、印刷企业主动实践的良好产业发展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在制订规划、调查研究、教育培训、资格认证、信息咨询、搭建交流平台、参与产业基地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加快人才培养

  不断完善印刷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层次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印刷业智能化建设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一批既擅长印刷企业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一批能够开展智能化印刷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批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院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建设智能印刷实训基地,培养满足智能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结束语

  2018年是我国印刷业全面推进智能化发展元年。我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虽刚刚起步,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全行业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增强智能化发展信心。既要登高望远,结合自身客观实际,辨析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阶段,探索自身特色发展之路;又要星火燎原,以点带面,加快培育印刷智能化生态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