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库 > 印刷设备 > 印刷机械

齐福斌:印刷设备制造业在调整中寻求发展

时间:2009-08-18 01:53:22来源:科印网作者:齐福斌

  印刷设备制造行业进入调整发展期
  国际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使我国印刷设备制造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统计,2008年我国印机行业各项经济指标均以两位以上的数字下滑,全行业首次出现亏损。该分会统计的60家主要印机行业企业中,有39家(占65%)工业总产值下滑,38家(占63.3%)销售收入下滑,利润下滑的企业有46家占76.7%,其中不乏知名企业。
  就行业整体而言,调整尚需时日,回暖仍需努力。尽管宏观环境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但是不确定因素也不少。世界经济和贸易形势尚未根本好转,全球需求疲软的态势仍在继续。我国印刷设备总体水平仍然处于世界中等偏下水平,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低,几乎没有自己的原创性技术。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印刷设备制造商习惯或是忙于追求发展速度、追求数量和规模,即单纯注重数量增长型发展,而对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这种状况不改变势必制约印刷设备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的印刷业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就整体而言,处在供大于求的状态。印刷工价长期处于下降通道而无法逆转,印刷业的景气度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印刷设备制造业是为印刷业提供装备的,印刷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是不能脱离印刷业的发展走出自己独立行情的。
  印刷设备整体调整虽仍需时日,但对于不同的印刷设备企业可能不尽相同。有的企业可能已经走到底谷,开始回升;有的可能还未见底;有的可能还会出现反复;少数企业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稳步甚至快步
  向前发展。其关键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策略是否调整到位;取决于是否真正把技术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并落到实处;取决于企业发展方式
  能否真正转变。

  印刷设备制造业调整要点
  1.企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印刷设备企业不断增加,科研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居多,落后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整合资源,推动企业联合重组,
  是企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应该重新考虑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策略和发展方式,通过收购、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使自己发展成为大而强,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并在行业
  有较大影响力的航母企业。中小企业,也应该重新考虑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策略和发展方式,有的企业可以主动改变发展策略,向大企
  业靠拢,以求共同发展。有的可以把自己发展成“专、精,特,新”为大企业提供配件的企业,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做精、做强。经过调整,逐步改变谁都想做整机,谁都做不精,谁都想有专而精的配套企业,而又无处寻求的局面,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成龙配套、社会分工合理,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发展格局。
  2.产品结构调整
  ①调整高、中、低档产品比例。我国高档印刷设备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主要依靠进口,低档印刷设备生产能力过剩。我国印刷设备每年进口额约17~18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印刷设备总产值的75%左右,如果我国的高档印刷设备真正搞上去了,至少可以比现在的市场扩大50%左右(现在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50%~60%,增加到80%左右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出口量,大大提高印刷设备企业的经济效益。
  ②调整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国产印刷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尚需进一步提高。国产设备的综合性能和综合效率低,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恐怕难于稳住市场更难于扩大市场占有率(2002-2007年国产设备平均市场占有率为60%,而2008年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为43%)。
  ③调整印刷设备基本功能和连线多功能配置的关系。我国印刷设备大部分只具备基本的印刷功能,而在连线的多功能装置上不能满足客户增值印刷的需求,因此要加快研制步伐,开发连线产品。印刷设备的增值功能以及多功能配置已经是印刷设备发展的基本趋势。
  ④调整设备速度和综合效率的关系。印刷厂需要的是综合效率高的印刷设备,而不仅仅是高速设备。在印刷品市场向短版、小批量发展
  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速度已经不是最主要指标,高宝公司在2008德鲁巴展会展出性能优良,价格便宜、速度只有10000张/小时的PerfOrma66胶印机就是典型的实例。我们需要在提高印刷速度的同时,把减少辅助时间、降低停机率、一次走纸完成多色印刷和必要的其他功能、降低废品率放到重要议事日程。
  ⑤调整传统印刷设备和数字印刷设备的关系。尽管传统印刷和传统印刷设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仍然占印刷工业的主导地位,尤其在我国是如此,但数字印刷、跨媒体出版将在未来发展中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这是不可改变和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在搞好传统印刷设备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去研究数字印刷设备。
  ⑥在我国胶、柔、凹印刷机方面,除了胶印机之外,都是以卷筒纸印刷机为主,在欧、美、日发达国家胶印机中,都是卷筒纸胶印机为主,因此,为了提高效率,满足印刷厂更新高效胶印机的需求,胶印机生产中,应该逐步提高卷筒纸胶印机的比例。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在技术快速发展,更新期越来越短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企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经费严重不足。如果不改变目前经费短缺状况,将难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印刷设备技术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德国机械制造商平均投入研发的资金占销售额的4%,而印刷设备制造商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6%,高于机械制造商的平均投入。我国大部分印刷设备制造商研发投入达不到4%,而且我国的印刷设备制造商销售额又低(全国印刷设备总销售额还不如国外一个大企业),研发经费可想而知。不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高档印刷设备产能不足的局面难以改变。
  4.转变发展方式,苦练內功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主动研究和调整发展战略和策略,开拓发展新思路。要深入调查市场发展动向,研究细分市场,发现和捕捉商机(包
  括潜在商机),用新产品,新技术满足和引导需求;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坚持管理创新,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
  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
  一个企业,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性能好。综合效率高、质量佳的产品,而且要不断提高为用户服务质量和改进服务方式。国际知名企业都有自己完善的用户服务体系。如曼罗兰公司一直提倡通过“质量更好,应用更广”来增加附加值,通过“服务更快,效率更高”来提升印刷的效益和效力。他们不仅有世界级的印刷机,同时还有PRINTVALUE印刷价值服务品牌,包括printcom普德康印刷材料,printservices印刷技术支持,printnet印刷系统和printadvice印刷咨询服务。我国的大族冠华提出“销售服务费用是投资”的新理念,成立覆盖全国的售后服务110指挥中心,为客户提供24小时到位绿色快速服务通道,打造金牌服务体系。所有这些都值得借鉴和参考。

  印刷设备制造业的调整、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这些具体政策的实施为印刷工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①提高出口退税率;从2008年11月l曰起,部分出版物和纸质文具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至13%和11%,比此前提高了2~6个百分点。
  ②进口贴息:印刷企业在2009年继续执行财政部、商务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度进口贴息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印刷企业进口指定技术参数范围内的三种胶印机和一种模切机,可通过申请获得最高达进口额6%~7%的贴息资金。2008年进口印刷设备企业,2009年可以申请贴息。
  ③企业所得税降低:2009~2013年国家对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在计算应纳所得额时可加以扣除。
  ④增值税转型:2009年1月1曰起,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进行抵扣。
  ⑤降低关税:2009年继续对16个税号的印刷设备及零配件实行进口暂定税率。较低的税率既有利于印刷企业进口设备,当然也有利于我国设备制造企业进口关键零部件,提高我国印刷设备的技术和水平。
  上述政策的实施有的可以直接增加印刷企业的利润,有的可以减轻印刷企业的负担,都是有利于印刷企业发展,提高印刷企业的购买力的长期利好,也是有利于印刷设备制造企业特别是胶印机制造企业发展的长期利好。
  但是,鉴于印刷设备高档产品长期以来技术落后的现状,以及全行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面临调整任务十分艰巨的现实,笔者认为,还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
  ①对于国内尚不能生产或不过关的印刷设备配套零部件实行免税政策,可以通过建立保税区办法,加强监管。
  ②鼓励和支持国内印机企业生产进口代替产品和配套零部件。请专家对进口较多的产品和配套零部件,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提出需要国内生产的产品和配套零部件项目,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对中标企业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如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减免项目产品的增值税;对研发费用给予资金补贴或贴息贷款;对购买项目产品的用户适当给予资金补贴、贴息贷款等。
  ③对免关税进口设备设立更严格的条件。目前我国进口印刷机免关税的标准仅有印刷幅面和速度指标。还应增加环保方面的要求、机器的综合效率要求、机器能耗标准要求等。
  ④提高出口退税率及其他鼓励出口政策,引导生产企业扩大出口,走国际化道路。
  ⑤限制生产和使用高能耗、低产出、工艺和技术落后的产品。像汽车和家电一样,出台“以旧换新”政策,鼓励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加大新技术、新产品、节能高效产品的推广力度。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