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P技术仅仅是个开始

时间:2015-02-09 14:08:01来源:科印传媒《印刷技术》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引入CTP和数字化工作流程已经十余年了,这十余年来,CTP设备在我公司使用过程中的改变与发展,也印证着我公司这十年来的发展之路,细细回味其也与印刷行业技术与革新之路不谋而合。
  2004年时,公司引入了两条AGFA南极星光敏CTP生产线,同时引进了方正畅流报业版数字化工作流程。后续随着业务范围扩展,公司开始涉足商务印刷和包装印刷,又相继引进了AGFA天龙星热敏CTP和海德堡超霸热敏CTP生产线各一条,以及1套AGFAAPOGEEX数字化工作流程。2007年公司又次引进了两条AGFA南极星报业CTP生产线,实现了全部由CTP输出替代传统胶片输出的转变,进入全面CTP时代。
  回顾这十多年来的发展,CTP技术在我公司的应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通过CTP设备的引入解决制版效率问题;②定制数字化工作流程,解决流程优化问题;③发掘系统功能,优化流程,全面实现数字化管控。下面笔者以这三个阶段为纲,介绍我公司的CTP技术应用过程。

CTP使用初期,做好网点质量控制


  传统制版过程流程较多,耗时较长,要经过胶片输出、晒版、显影等多道工序,控制烦琐且稳定性也较差,因此要保证网点质量稳定是相当困难的,而CTP的出现给网点的精确控制带来可能。因此在最开始引入CTP时,我们就将关注点放在对网点的控制上。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人会将CTP设备简单地与照排机划等号,CTP设备的校正仅仅通过线性化来完成,即让网点的输入值与输出值通过比较进行校正,达到一致就认为是完成了校正工作。其实不然,因为在传版制版过程中,胶片在保证密度和网点值正确的情况下,晒版环节对网点的再现存在一定损失,也就是说,胶片上50%的网点值在经过晒版、冲版之后,还原在印版上的往往是35%~45%之间的网点值,如果晒版或显影环节控制得不好,网点损失还有可能更大。但是在印刷过程中,由于印刷压力、油墨乳化等原因,网点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大。这样一减一增的变化,使网点还原在传统制版环节中取得了平衡。而在使用CTP制版时,如果对网点不进行一定的补偿,无疑就会破坏这样的平衡。在此,笔者推荐两种网点补偿方法供参考。
  (1)为了适应以往的传版制版工艺以及印刷设备对原有制版工艺的适应性,建议在CTP线性化的基础上,增加一条补偿曲线,来模拟原有晒版工艺对网点的损失。使用这一方法特别要注意控制三个区域:高光(0%~5%),暗调(90%~100%)和中间调(50%)。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基本不改变原有条件下输出制版的网点情况,避免网点变化给印刷操作带来不适应,从而引起印刷产品的质量波动。
  (2)直接把制版与印刷结果进行关联,即直接把印刷品的网点还原情况作为最终结果,以这个结果为导向来控制整个印刷过程,而把CTP设备的网点输出情况作为过程控制的一个环节。
  比较这两种方法,无疑第二种更为合适,其把印版网点的控制与最终印刷品的控制相关联,实现了以结果为导向的过程控制。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印厂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并且还需要相关测量设备作支持,在引入CTP和数字化工作流程初期一般比较难实现,这时采用第一种方式进行过渡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定制数字化工作流程,解决流程优化问题


  我们在引进数字化工作流程前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使用电脑拼大版、输出大版胶片,尝试直接打孔、晒版等,这些都为CTP生产线和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引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做了相当详细的调研,并对数字化工作流程做了以下设想:首先我们要求流程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对于报纸的版面要求能够自动识别、拼版、输出等;其次对于一些潜在风险(如改版、撤版、补版等)要有必要的预警功能,以增加系统的安全性;第三,一定要符合本厂的特点,并能进行个性化的开发和定制。
  根据这几点要求,我们终于在2001年与方正一起对畅流报业版数字化工作流程进行了个性化开发,并与报社采编部门协商约定了版面命名规则和传输方式等相关内容。我们在原有软件的基础上实现了页面文件的实时监控;自动识别版面文件;进入流程后自动拼大版;加网完成后自动输出等。
  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人为操作可能产生的风险,实现了更高的自动化程度。通过测算,从版面报齐到制版结束的时间较以往缩短了30%左右,操作人员数量也降低了约三分之一。


全面实现数字化管控


  CTP和数字化工作流程绝不仅仅是解决了传统输出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给印刷数字化控制和管理带来契机。由于其使印前输出环节实现了数字化,这个变化可通过向整个印刷体系的后端延伸,将信息传输、质量管控、色彩管理等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作用。系统的延伸大致可分以下两个层面来完成。

  1.发掘系统功能
  第一个层面,要解决一部分与CTP和数字化工作流程中数据流延伸直接相关环节的数字化,让流程中与印刷相关的模块发挥最大作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这里有两个关键节点,即CIP3的使用和在数码打样环节中应用色彩管理。
  (1)CIP3的使用
  CIP3的使用对印刷效率的改善来说是重大突破,通过软件对大版分色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每个墨区分色版的油墨覆盖率,并换算出每个色组单个墨键的放墨值。这个技术的运用不但提高了放墨的准确性,更节省了开机准备时间,减少了物料的损耗。这也是实现CTP技术和数字化工作流程之后,随之而来的一个大大的福利。
  (2)在数码打样中应用色彩管理
  实现CTP技术和数字化工作流程带来的另一个福利,就是通过数字化工作流程中的数码打样模块初步实现色彩管理功能。在使用传统制版方式的时代,打样要通过出胶片、制版、上打样机实现,费时费力。而流程具有数码打样功能后,我们可以轻松地进行电子文件的色稿输出,而且能够模拟不同印刷标准下的颜色还原情况,为印刷跟样提供了有力保障。

  2.优化流程
  在完成了数字化工作流程中各模块的应用之后,应迅速向第二个层面推进,即流程地优化。引进CTP设备和数字化工作流程是数字管控的开始,建立一套以数据为核心的管理控制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建立数据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比如CIP3的放墨数据就需要根据计算所得的预设值与调整后的最终生产值进行不断的优化,使预放墨数据越来越准确;又如印版输出的补偿曲线,也需要根据印刷机状态或是印刷材料适性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数码打样也同样如此,虽然不需要经常变换标准,但是日常检测和定期校准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在建立系统本身的模型之后一定要关注数据的变化,以及对其进行必要的控制。
  在使用CTP设备和数字化工作流程初期应该尽可能掌握设备和流程的功能和特性,注意与本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一定要将CTP设备的引进作为一个契机,将印前的数字化向整个流程延伸,将CIP3、色彩管理、印刷控制数据化等工作一并带入其中,最终实现整个印厂的标准化和数据化的管理。归根到底,CTP设备和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引进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印厂要做的事、可做的事还有很多。在创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希望还有更多像CTP一样革命性的产品出现,引领印刷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