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准入带来食品包装行业大阅兵

时间:2008-05-22 17:07:33来源:《2008中国印刷业年度报告》

  2006年7月1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启动了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市场准入制度。2007年8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下发《关于开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公告指出:从2008年1月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将在全国范围内,查处未获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销售行为。这为市场准入制度的核查设定了最后的期限。针对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行业的市场准入风暴愈演愈烈。
  经历准入风雨盼彩虹
  实施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市场准入制度是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然选择。通过科学设定市场准入“门槛”和强化对企业的监管,能够达到保障食品质量安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企业提高质量和管理水平、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目的。
  1.确保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利益
  食品安全,举国关注,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是全民共同的愿望。特别是近年来,食品及与食品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引进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心日益增强,迫切要求政府加强行政措施,确保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
  就我国的食品用塑料包装而言,安全问题非常严峻,“毒奶粉”、“致癌PVC保鲜膜”、“黑餐盒”、“毒奶瓶”事件,无一不折射出食品包装行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可以说,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是国家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监管措施,为广大消费者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食品安全屏障。一方面,通过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将对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另一方面,确保食品安全,需要政府监管,更需要行业企业自律。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切实承担起对国家、对社会、对消费者负责的重任,对食品包装安全问题更加重视。
  2.提高行业门槛,规范市场秩序
  我国食品软包装行业企业数量众多,其中不乏一批有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但整个行业的主体还是中小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的管理非常不规范,很多小企业设备简陋,生产工艺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甚至没有采取控制手段;原材料进厂不验收,产品出厂不检验;生产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合格率低,假冒伪劣现象比较严重。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明确企业从事食品包装生产经营活动的“门槛”,达不到“门槛”的企业不许生产,这样就能从源头上把好关,切实有效地管住劣质包装产品的生产源头,有助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高市场竞争效率。
  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将会鼓励和支持一批大型优秀企业,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规范运作把企业做大做强;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市场准入制度可以帮助他们把好环境、工艺、管理、质量关,规范企业管理,提升质量安全保证能力;同时,市场准入制度也会打击那些不法企业,淘汰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的企业,规范我国食品软包装行业市场秩序,并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
  3.提升企业能力,提高行业技术水平
  对企业来说,市场准入制度不但对企业的厂房、车间、库房、生产设备等硬件设施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要的是规定企业必须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产品检验等关键环节严格把关,企业要想通过市场准入审查,就必须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和生产过程控制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企业改进工艺,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带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这种提升作用更明显。
  以复合软包装产品苯系溶剂残留量为例,市场准入制度对此项指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苯系溶剂残留量≤2mg/m2(原来是≤3mg/m2),明确把产品质量指标提高了一个档次。这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要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势必会促使他们改造生产环境,加强工艺控制,实行规范化管理,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而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或以外单为主的企业而言,他们会考虑逐步淘汰有苯油墨,实现食品软包装产品的“无苯化”,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4.规避贸易壁垒,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加强,食品包装的出口业务也越来越多,而且国内许多食品包装生产企业已经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但仍会面对一些技术壁垒。据悉,食品包装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工业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很早就开始重视食品包装的安全使用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也比较完善,比如美国的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案(CFR)及其修正案,欧盟的食品包装迁移量系列标准(EUll86)等。特别是欧美国家,对食品包装检测的标准要求很高,对食品包装中有害物质残留限制很严格,我国部分食品包装有害物质残留过量这一技术问题一直难以解决,食品出口也因包装问题屡屡受阻。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不但有助于国内食品包装企业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同时还能保证出口食品的安全卫生,对于提高出口食品的整体水平也是有好处的。
  解惑市场准入推行困局
  毋庸置疑,市场准入制度对消费者、行业、企业都有积极意义。但是,各地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情况并不像预计得那么理想。资料显示,到2007年8月底,全国通过QS认证的企业只有200多家,而相对于全国3700多家待认证企业来说,通过率不足10%。原定于2007年8月底开展的QS生产许可证核查工作推迟至2008年1月。截至2008年1月10日左右,全国共有1400家企业通过了市场准入制度,此外还有200多家企业通过了审查,正在等待发证。但通过率仍然不容乐观。
  造成市场准入制度艰难前行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小企业顾虑重重,消极应对市场准入制度;另一方面是众多企业集中申报QS认证,质检部门审核力量严重不足。
  1.小企业缘何消极应对
  (1)信息不对称
  食品用塑料包装市场准入制度是由国家质检总局下发,并由地方各级机构层层下达的,我国小型软包装企业数量多、分布广,事实上还有很多小企业对市场准入制度感到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如何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审查,应该做哪些准备,履行哪些手续,要花多少钱,也不知该向谁咨询这些问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小企业在整个认证过程中不积极的现状。
  此外,社会上还有部分企业或个人利用了信息不畅的空子,主动提出为小企业通过认证提供咨询服务,并从中牟取暴利,在行业中造成不良影响,使很多企业误认为通过认证就要付出“大代价”。这也影响了小企业主动申请认证的积极性。
  (2)资金困局
  小企业的生产流程一般不规范、技术也相对落后,要通过认证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整改,因此花费一部分资金在所难免,这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来就举步维艰的小企业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可以说,资金困局是小企业选择静默、等待和观望的重要原因。此外,我国有很多企业业务类型复杂,不仅生产食品塑料包装,还可能生产药品、一般性生活用品包装等。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认证体系,每通过一种认证都要花费一笔资金,此时也必须考虑食品塑料包装在其整个业务中所占的比例,如果食品塑料包装所占比例不大,那么成本问题也会成为他们主动申请认证的主要顾虑。
  (3)侥幸心理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调查,全国3700多家食品用塑料包装企业,有1/3的企业是小企业。据了解其实小企业的数量还远不止于此,“法不责众”是很多处在观望状态下的小企业所持的心态。在很多城市中,包装行业是支柱性产业。食品软包装企业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及缓解就业压力等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使得很多企业认为,国家不会真正地关停他们。
  2.审核力量匮乏
  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困难,与审核力量匮乏也有直接关系。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邬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市场准入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推进,对提高食品塑料包装类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食品用塑料包装类产品生产企业众多,制品种类繁多,给企业申报和审查机关审核带来了一定难度。
  众多企业集中申请认证,每家企业又要经过审查、整改、再申请审核等步骤,要消耗很长时间,而起初负责实地核查工作的审查机构只有4家,审查力量严重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准入制度的通过率。为方便企业申报,2007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将负责实地核查工作的审查机构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17个地方局,此外,还新增了9家检测机构,检测机构总数由原来的8家增加到17家。2007年下半年,通过市场准入制度的企业数量开始有了大幅增长。
  推进市场准入仍需多方努力
  市场准入制度推行至今,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阻力。那么,如何能将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工作做得更好,是目前国家和整个行业都在关注的问题。
  1.完善检测方法
  以《细则》中对复合膜袋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监控指标做出的规定为例,复合膜袋产品总的溶剂残留量量要控制在10mg/m2以内,苯溶剂含量控制在2mg/m2以内。《细则》明确了规范的检测数据,但在检测方法方面却未做强制性的统一规定,这给一部分企业造成了可以蒙混过关的“机会”。
  比如《细则》中没有强制性规定产品由第三方来检验,许多企业在自检时片面地认为只要烘干时间长一些,即使是不达标的产品溶剂残留量也会减少。此外,关于如何统一待检产品的取样部位和取样时间,在检测方法中也没有明确,比如卷料供应的产品,在卷芯处取样的溶剂残留量同在卷料外层取样要相差好多倍;在生产线上随机取样同在成品仓库放置了一段时间后再取样,其结果也会相差很大。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法是使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可行的一把利剑,应尽快针对实际检测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检测方法,做到一个检测标准“一刀切”。
  2.加强企业认识
  《细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对企业的设备配置、厂房条件、人员健康等等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归根结底,市场准入制度除了要求企业规范自身的管理之外,原材料的控制使用和复合产品残留溶剂的控制是两个关键控制点。所以,对于尚未通过并且感觉到市场准入很烦琐的企业,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充分理解这两点的重要性,突破市场准入申证瓶颈。当然,原材料的控制意味着企业在选购原材料时,要选购质量好、卫生安全的原材料,再也不能选择那些次料、坏料来以次充好,相应的成本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企业应该提高认识,转变思想,从靠低成本取胜的价格战略中转变出来,以卓越的质量开辟更广阔的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市场准入制度辐射面广,需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市场准入制度的政策及相关申报程序进行大力宣贯;其次,各地协会也应该充分发挥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定期举办“如何通过市场准入制度”等培训班,组织未通过市场准入的企业到已经通过的企业实地观摩、学习和交流;再次,行业媒体应该积极配合市场准入制度的宣传工作。国家相关部门、各地行业协会和行业媒体等多方合作,必将大大加快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
  4.加强终端用户的推动作用
  “客户永远至上”是企业的信条,终端用户即食品包装的采购者在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中享有重要话语权,他们是企业主动申证的强大动力。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终端用户对包装印刷企业提出了必须通过市场准入的要求,为其提供包装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得通过市场准入,否则根本接不到订单。由此可以看出,终端用户也就是市场的要求,对于企业来说是最有效的命令。本着对自己的产品和对消费者负责的原则,终端用户应该成为市场准入制度强有力的推进者。
  5.规范整个产业链发展
  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市场准入制度主要是对于包装生产企业提出的要求。但要想获得合格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制品,并不是单纯的控制包装生产工艺就可以解决的。其还会涉及到原材料的控制与残留溶剂控制等,塑料、纸张、油墨、黏合剂、溶剂等都要符合相关标准,即产业链(包括供应、生产、后加工)上所有的材料和工艺都是合格的,才有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加大产业链的监管力度,使整个产业链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才能更加顺畅。

  2008年1月1日市场准入及无证查处工作的开展,标志着一场强制规范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健康运营的行业大阅兵正式上演。通过市场准入的企业已经昂首阔步地走到了队伍的最前方,成为行业中的优秀尖兵。相信此次大阅兵结束以后,整个食品用塑料包装生产行业会变得更加安全、规范、健康,在这片沃土上将会盛开出更美、更娇艳的花朵。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