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数字印刷

数字打样技术的市场应用与技术新发展

时间:2009-10-16 12:19:20来源:科印传媒《数码印刷》作者:王强

  在国内印刷业数字化应用水平的成熟与技术提升中,如何突破和解决印刷用户对印刷质量的提高、生产作业效率的提升以及产品成本的降低等产品化需求,建立印刷企业与用户最合适的交流渠道和产品标准,最大限度地提升客户满意度正在成为印刷生产流程的关键节点—数字打样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推动数字打样技术在印刷工业的产品化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印刷企业强化印刷产品链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数字打样技术体系的新发展
  在现代印刷工业中,数字打样技术体系是建立印刷生产流程中印前、印刷与印后加工的联系,优化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印刷最佳匹配条件和墨色的标准以及检验内容错误和模拟产品效果的基础。目前,数字打样体系包括版式打样、彩色打样、软打样、合约打样、远程打样以及小批量成品印刷等诸多方式,并随着数字打样满足印刷生产需求水平的提升而产生了很多变革,形成了许多满足印刷产品链和产品化需求的新体系,其发展变化可归纳如下。
  1.基于硬拷贝的数字打样技术体系的发展
  基于硬拷贝的数字打样技术体系是指以硬拷贝输出来模拟印刷效果,以提供印刷生产依据和用户验收标准为目标的技术体系。针对不同的印刷工艺类型,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胶印打样、凹印打样、网印打样、凸印打样、柔印打样等不同形式和类型,但目的都是在印刷前为客户提供印刷成品最终效果的验收标准,避免内容的印刷错误,减小印刷的风险与成本,保证印刷质量。

  近年来,基于硬拷贝的数字打样技术体系伴随着硬拷贝技术,即数字输出技术与设备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是硬拷贝输出设备的多样化。目前作为数字打样输出的硬拷贝设备的技术类型和产品类型日益多元化和系列化。从硬拷贝设备的多元化来看,国内数字打样的硬拷贝设备已经从早期比较单一的喷墨打印机或热升华打印机向静电、喷墨、热升华、磁记录成像、热成像等多种方式发展。从硬拷贝设备的系列化来看,数字打样技术的硬拷贝正在根据市场产品类型和用户质量要求形成高、中、低档多层次的设备系列,并通过这些系列化的设备提供高性价比的打样产品,以满足用户产品多元化需求。其二是拓展硬拷贝设备的应用范围。现在有些企业已经将数码打样的硬拷贝设备作为小批量、个性化产品的印刷设备来使用,使企业逐步具备满足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的组合式或混合式的生产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如北京华联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应用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2.基于软拷贝的数字打样技术体系的发展
  基于软拷贝的数字打样技术体系是以屏幕软拷贝作为打样介质,模拟印刷效果或印刷过程控制的视觉检查效果的技术体系。其目的是在数字网络平台和色彩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屏幕来再现印刷产品从设计、印前、印刷和成品的外观效果、内容状况以及色彩还原质量。这种基于软拷贝的数字打样技术体系能够围绕产品生产进程,通过互联网实现不同地域、不同工序的同步作业,减少校样时间和沟通周期,提升生产效率。因此,在质量要求相对较低的印刷品生产,特别是印刷过程控制中开始获得广泛认同和应用。

  近年来,基于软拷贝的数字打样技术体系在印刷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快速发展,已经延伸到印刷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其发展可概括为:其一替代纸质打样,降低生产成本。目前软拷贝即屏幕打样设备的色彩再现能力以及过程控制手段已经相对成熟,如X-rite就推出了很多简易的屏幕校正设备,这些都为屏幕软打样的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多年数字设计和数字印前的应用,培养了众多能够比较准确应用屏幕软打样来预测印刷结果和质量水平的专业人员,当面对对成本日益敏感的印刷市场时,在质量可控的前提下,采用软拷贝打样替代硬拷贝打样就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和良性发展的最佳手段,推动了其应用普及。其二缩短作业周期、拓展市场范围。目前中国印刷企业面临内忧外患的不利发展局面,从而要求印刷企业积极走产品化道路,建立高层次的产品链竞争模式。这些都迫使印刷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来缩短作业周期,在更大空间内寻找产品需求,也使许多智慧型企业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和服务模式的改变来应用较成熟的屏幕软打样技术提供全球化印刷服务,使得企业能够具备优于同行的周期和市场。如香港星光集团所建立的软拷贝数字打样技术体系就能够实现与全球印刷买家同步作业,保持了企业的高速可持续发展。

  数字打样硬件的新发展
  在数字打样系统中,硬件是技术基础和应用前提。数字打样硬件主要包括打样控制设备和打样输出设备两类,其发展分述如下。
  目前,数字打样控制设备主要包括服务器、计算机和高速网络。随着IT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打样已经从初期的毛样水平发展到当今的高保真样张水平,设备性能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各种数字打样的生产和控制需求,特别是千兆高速网络的应用,使得异地打样作业已经接近实时化。现在的关键和瓶颈是印刷企业是否具备购置这些先进控制设备的经济实力。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