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印文库
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数字印刷

“新”与“旧”的碰撞——记古典绘画艺术图像处理过程中的一点思考

时间:2019-11-29 16:37:51来源:科印网作者:曾琦

  古典绘画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古典书画艺术品的认知越来越广,对古典艺术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这些古典书画艺术品大多以文物的形式存在,不可能成为一种商品。这种供与需的巨大差距作为客观存在,也成为了古典书画艺术品进入普通家庭的巨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高品质复制品作为替代物就有了很大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古典绘画的艺术需求。

  在对古典绘画进行复制时,除了手绘临摹之外,印刷和艺术微喷是目前主要输出形式,这两种形式在最终输出之前都要进行精细的图像处理。其目的就是纠正扫描过程中的色彩偏差,经过处理后达到和实物尽可能地接近。在这个图像处理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是完全和原作色彩保持一致还是在原作基础上有所改善,这就是“修旧如旧”和“整旧如新”之间的矛盾。【登录享学云,学习《沈志伟·印前数字化课堂》,更全面地学习数字印前技术】

  传统书画一般选用的创作材质是宣纸和丝绢,这两种材料不耐水火,并且灰尘、光照、潮湿、病菌和虫蛀等因素对书画原作的侵害非常大,易破损和褶皱。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颜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退墨跑色或空气氧化,作品留存几年后的状态和初始状态也大相径庭,大部分都会呈现出颜色暗沉发乌的情况。很多古代绘画艺术品除了宝贵的历史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之外,在艺术品的感官舒适性和愉悦感上,与其最初状态已经完全不同。出于装饰和欣赏的需要,使用图像处理的方式,通过研究艺术家创作时期的客观历史条件,让古旧的书画艺术作品呈现出最初的状态,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让书画作品的相貌有所改善是有必要的。

  本文以几个实例探讨一下对古典绘画修复性图像处理的过程,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绘画原作的初始状态,在感官上提高其欣赏性和装饰性。

  案例一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修复

  图1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局部(上为原图,下为修复图)

  图1中所示的两幅图片是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虹桥部分的原图(上)和修复图(下),原图材质是丝绢,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已经相当陈旧,在故宫博物院2015年的实物展出时基本上就是原图的品相,当然考虑到保护原作的目的,也不排除展出的是高质量复制品。原图使用的是二玄社扫描的底稿,分辨率高、画质清晰。经过图像处理的修复,亮度和清晰度以及观赏性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图像处理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色阶和曲线两个工具,色阶重在调整图像每个通道或者综合图像的亮度,通过对比与反差的改变,来改变颜色的偏向。曲线则是通过改变单个通道或者综合图像不同阶调的像素总量来改变颜色。这两者都是以原图的直方图为基础进行调整,是对直方图内容的第二次塑造和改变。

  在使用PhotoShop(以下简称“PS”)进行修图和调色时,建议使用新建“调整图层”的方式进行操作。“调整图层”是一种校色效果图层,可以进行饱和度、对比度、色阶、曲线等方面的图像处理操作,在不修改原图像素色值的前提下,实现对图像色彩的校正,有利于图像的后期还原和再次色彩调整操作。根据图层的上下关系,“调整图层”可以实现对下方所有图层的色彩调整效果,在关闭或者删除“调整图层”后,原始图像图层可以恢复原状以达到还原或者再次进行色彩调整的目的。

  案例二 张大千《仕女图》修复

  图2 张大千《仕女图》局部(左为原图,右为修复图)

  图2所示为张大千的一幅《仕女图》局部(左为原图,右为修复图),在原图中,人物的额头、鼻尖、下颚几个颜色较浅的位置由于霉变和蹭脏已经严重影响了画面的观赏性,这可能是由于画家本人使用的颜料性质造成的,也可能是后人出于某种想法故意为之。画面主要人物面部的霉变和蹭脏已经破坏了画面的整体美感。作为复制品,完全可以把这些污渍处理掉。

  在对这幅图进行图像处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PS的“仿制图章”工具进行修复,但是难度比较大。因为画中人物的额头、鼻尖、下颚基本上都已经被破坏,并且这3个区域的色相基本相同,画面中很难再找出其他色相近似的像素区域,并且画家的笔触细腻、过渡自然,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在这个案例中,笔者使用的方法是选取张大千另外一幅造型和色彩近似的仕女图,把额头、鼻尖、下颚位置的像素复制过来,使用蒙版让这3个区域边缘的像素和原图自然过渡,再调整一下色相、饱和度等参数,使新的像素和原图达到一致,如图2右所示。在对人物的面部修复完成之后,又轻微地提高了图像整体的明度和饱和度,在人物的头发位置适当地增加了黑版的密度,使图像的反差和对比度有所改善,提高了画面整体的观赏性。

  仕女图是张大千绘画创作的一个重要门类,额头、鼻尖、下颚是张大千在创作仕女图时会重点突出的3个部位。中国古典美人画的创作共识是“三白脸”,即额头、鼻尖、下颚都是白的,这样才能衬托出脸颊的红润和健康。这种认知很符合自然美的原则,颜色的深浅会突出脸形的轮廓。中国人的轮廓大都显得扁平,而“三白脸”正好表现出了线条轮廓的对比度,当然就显得美。因此,在修复张大千的仕女图时,重点还原人物的面部细节正是出于对作者和原作的尊重。

  案例三 齐白石《大富贵亦寿考》修复

  图3 齐白石《大富贵亦寿考》局部(左为原图,右为修复图)

  图3所示为齐白石《大富贵亦寿考》局部,齐白石的绘画大多使用宣纸创作,虽然说“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但这仅仅是指在精心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实现。齐白石的绘画早期并不受重视,并且经过多年的传续,有些作品很难实现完美的保存。这幅画就是由于保存不当已经出现大量霉斑,这在改善修复性图像处理中是需要去除的。

  这幅图的修复过程和案例二一样,可以使用“仿制图章”,但是难度同样很大,因为画面上的霉斑非常多,使用“仿制图章”容易造成底色不均匀。笔者在进行修复时,使用的是替换背景的方法。首先选择一个背景和图案对比最为强烈的通道,将其复制为一个Alpha通道,使用“色阶”工具调整该Alpha通道的对比度,达到黑白两色的绝对对比。对调整完对比度的Alpha通道进行局部的细节修补,使用该通道把画面的背景色区域提取出来,然后在新的图层上填充和背景色近似的像素,这就实现了整个背景色均匀一致,达到了去除霉斑的目的。

  案例四 陈洪绶《荷花鸳鸯图》修复

  图4 陈洪绶《荷花鸳鸯图》(左为原图,右为修复图)

  图4为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的一幅名作,是花鸟画的代表作,除了作品本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之外,在应用中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原作到现在其色相、饱和度与数百年前的初始状态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好地起到装饰意义,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整体亮度和饱和度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并且不失古朴和庄重。在修复过程中,主要使用了PS中色阶和饱和度两个工具,在增强图片明暗反差对比的同时提高了其彩度。为了保护图像的原始像素,在操作中使用建立调整图层的方法实现了上述效果。

  “修旧如旧”原本是文物修复行业的一个术语,是指对文物进行修复时要保持其现有的客观状态,保留其历史沧桑感,不能好心办成坏事。其实,在修复文物的瑕疵时,创造性地加以改善也未尝不可,尤其是古典绘画,对其严重影响观赏性的缺损进行弥补也是一种艺术的再造。明朝周嘉胄在其所著《装潢志》中说:“古画有残缺处,用旧墨不妨以笔全之。”这是古人对古旧字画修补后要进行全色、接笔提出的要求,也为现代对古典绘画艺术进行图像处理的二次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对绘画艺术作品使用图像处理的方法进行还原性修复,是为了尽可能展现作品的原貌,提高原作复制品的欣赏性和装饰性,虽然和原作的当前客观面貌有所不同,但是会给人更好的美的享受。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这种改善修复性图像处理决定了复制品和原作之间存在差别,会防止古典绘画的复制品被不法分子以真品的形式出售牟利。

  曾琦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