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人生有何意义

时间:2017-11-16 14:17:41来源:科印网作者:李格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由一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临终前写就的书。2015年在美国初版,去年年底磨铁文化将它引进并出中文版。

  作者保罗-卡拉尼什,1977年出生在纽约,在斯坦福大学上本科,获得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之后又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科学史与哲学硕士,最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当他即将捱过八年艰苦的实习医师期、成为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并主持自己的实验室之际,他不幸被查出罹患晚期肺癌。生命只剩下两年不到的时间。他像一位即将闯线的长跑运动员一样,轰然倒地。

  死亡从来是个沉重话题,它既带有个人色彩,又丝毫不带个人色彩。在生死关头,一个终极话题常常被人提起,是什么让我们值得一活?生命到底有何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认知行为疗法之父阿尔伯特-埃利斯在他89岁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并不是被邀请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活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我们给了它意义。我们赋予生活意义的方法是,决定什么是我们喜欢的,什么是我们不喜欢的,什么是我们特殊的目标和目的,从而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意义。

  有人追逐名利,渴望过上人上人的生活;有人淡泊随性,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人热衷养生,把身体保健当作生活中头等大事来抓。生命短暂,生活不易,大家忙碌于随波逐流、避重就轻的生活,谁愿意主动思考“生命意义”这个沉重的课题。

  眼前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的小书,只有十万字,承载着一位将死之人留在世上的最后心声。他会说什么呢?他会告诉活着的人要珍惜光阴,及时行乐,花堪折时直须折,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是要不屈服于命运的捉弄,与疾病做不懈的斗争?这类心灵鸡汤我们现代人已经读的够多了。

  带着一丝好奇与怀疑,我翻看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文字一下子吸引住了我。作者毕竟受过最正规的科班训练,有着优秀的写作功底。他的文字洗练而持重,又不乏幽默逗趣的语言,我一口气把它读下来。

  书中内容只有两章,结构清晰。第一章,“当我身体强健时”,写他自己从小热爱文学,但为什么弃文从医,又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第二章,“至死方休”,他写自己患病之后,在生命无多的日子为什么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寄情山水云游四方,而是把自己短暂的生命投入到烧脑的写作中。一度,他的病情得到控制,他又重返手术台,从最初的一台手术慢慢发展到全负荷工作。为了扛住这高强度的工作量,他需要大量吞服止痛药、止吐剂。

  这个家伙是疯了吗?难道他不怕死吗?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如果说这世上有和活着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这一终极哲学问题死磕的人,他就是其中之一。

  他信奉苏格拉底的观点,浑浑噩噩的人生不值得过。他不愿成为达尔文或者尼采笔下的那头身上没有条纹的老虎画。年纪轻轻,他曾立志要将人类尚未产生的道德良知锻造进自己的灵魂里。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知行合一。

  他曾经那么热爱文学,许多文学经典篇章他倒背如流。但当他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是人生意义的基石,生命是否有意义,某种程度要看人与人建立关系的深度,只有医生才是真正理解“生理与精神并存”的人。他决定弃文从医。

  他跑到剑桥学习了科学史与哲学,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认为,要对生死问题有实质性的道德意见,关键在于对其有直接体验,只有从医才能想直接体验,进而追寻到严肃的生理哲学。

  在选择医学主攻方向时,他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神经外科。他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经系统科学则是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旋律。大脑赋予了我们建立关系,让生命充满意义的能力。”

  当我们大多数人以薪水高低、时间长短来衡量一份工作的优劣时,他反其道而行之,抛弃舒适选择沉重。这是一个勇敢的选择。

  按作者自己的话说,如果把神经外科仅仅当成一份工作,它将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工作。不仅工作压力大、强度高,而且医生必须是多面手,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放射学各领域都要精通。手术往往一做就是36个小时,意味着一天一夜外加一个白天。有时,作者好不容易从医院回家,一进门就直接倒在客厅的地上睡着了,连上床的力气都没有。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早就逃之夭夭了。

  背负起别人的十字架,总有一天会被重负压垮。如今到了他与死神狭路相逢、正面交锋的时刻。过去是他渡别人,现在是他渡自己。

  死神面前,他依旧不忘活着的意义。他拿起笔开始写作。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下来,他写道,“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甚至一度,他病情稳定时重返手术室,继续为病人尽一份医生的职责。

  I can not go onI will go on(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在他临终之际,他拒绝上呼吸机,选择舒适护理,尽管他知道死亡会来得更快更笃定。他对家人说,即使这次能活下来,未来也没有任何意义。他就是这样一个至死都不忘意义的人!

  他是如此地看重自己的这本书。临终前,他对自己的身后事如何安排丝毫不介意,反而一再让他的家人保证,他的这些文字未来会以合适的方式公开发表,和大众见面。

  他是用这本书向这个他热爱的世界告别,向同胞告别。他把书留给了只和自己朝夕相伴了七个月的女儿。他想让女儿长大后从书中认识父亲,了解父亲。

  他不是名人,因为生命短暂,他对世界谈不上有重大的贡献和影响。他的作品也归入不了名人传记序列。

  但他平凡又伟大,他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意义,从他身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触动人心。在浮躁匆忙的人世间,这些人类美好而高尚的品质似乎正被人遗忘。

  他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即便如此也要拼尽全力,奋斗到底。他相信虽然无法达到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总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他的这种精神和气魄岂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力量。

  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胡适曾说,不要把这三项看得贵族化,要平民化一些,并不是只有伟人才相配。我深以为然。立德是指伟大的人格,立功是对社会有贡献,立言包括思想和文学。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实现了不朽。向他致敬!

  人生如答卷,他贯彻一生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以此指导自己走完人生,完成答卷,没有一丝懈怠。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他走了,留下我们来思考,何而为人。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