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陈春花: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请有尊严地放手

时间:2018-04-23 14:52:53来源:科印网作者:陈春花

  2016年12月29日,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交流对话的内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交流从姚老师谈他一个朋友新进入一家跨国企业——华为谈起。

  姚老师的这位朋友是一位技术专家,他觉得最开心的是,华为对他没有进行硬性的考核,而是让他安心研究。姚老师关注地问道:这样的管理方式,是否会得不到研发结果?

  做出来的是天才,做不出来的是人才

  任正非说,在华为,研发创新做出来的是天才,做不出来的是人才。

  华为的容错率是很高的,它放手让大家去做,在研究上允许大家犯错误,给予研究人员时间和空间安心去做。假设一个新研究项目能够做出来,那华为就获得了天才;假设一个新研究项目做不出来,华为就得到了人才。因为能够成功的项目非常少,所以做出来的就是天才。而项目失败的研究人员,经历过失败,知道失败的滋味,同时努力过、奋斗过,所以一定可以更好地总结过去,不重复犯错误,继续前进,这正是公司所要得到的人才。

  科研本来就是试错的过程,没有试错,哪会有创新?创新本来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每次创新都会成功,那也就不是创新了。所以,能够创新成功的项目本身就少之又少,研究人员一旦成功也就可以称为天才了。我们鼓励创新,就要接纳创新失败,如果一旦失败或者犯错,就淘汰并给其贴上标签,那么就不会有人敢去创新。华为会包容创新上的失败,不会因为失败而否定大家。

  金钱变知识,知识变金钱

  如果宽容失败,是否在创新上的尝试太过发散呢?任先生回答说不会。华为是一家有战略耐心的公司,所有的创新和尝试,都是在主航道上做出的选择,由战略做出界定。所有创新项目的选择,已经通过战略做出筛选。任先生将张开的双手慢慢收拢,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所有的信息广泛纳入到战略框架下,然后筛选出与战略相适应的项目。这些筛选出来的项目才会进入公司创新项目集群中,组合各种资源付诸实施。

  这个过程可以用两组数据来说明。据了解,华为2016年研发投入120亿美元,其中30亿美元用于研究创新,涉及2万人,这是一个金钱变知识的过程,即把广泛的信息最终变成与华为公司战略相匹配的知识。其中用于确定性开发90亿美元,涉及6万人,这是一个知识变金钱的过程,即把与战略相关的知识转化为华为的技术与产品,让华为具有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和战略上的领先能力。

  华为认为,做产品不能投机,必须目光长远,投资一些不能立竿见影的项目;但是也不能漫无目的地投资。例如,华为在2008年就决定投资做一枚芯片(通过华为资料了解到),当时一位高管对团队说:“可能在我的任期内,大家是见不着这枚芯片上市了,但是为了长期竞争力还是要投资。果真,到了2011年年底这枚芯片才研发出来。”

  很多企业无法解决短期与长期发展的平衡问题,任正非的“金钱变知识,知识变金钱”的逻辑,可以给大家更好的启发。

  发展企业一定要有战略耐心,拒绝机会主义,一定要有长期的投入,不要只关注眼前的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战略共识、长期观念以及价值创造的逻辑。如果企业仅仅考核当期绩效,则很难获得持续的创造力。

  人人都是自己的CEO,请有尊严地放手

  “有尊严地放手吧!”这是《失控》这本书给予我最大帮助的一句话。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放弃过去的经验和认知,总是认为已经具有的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这本书无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让我们好好地认知自己与改变的环境。这本约20年前出版的书,在今天互联网行业中得到了出人意料的热烈响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本书给出了一种暗示:不必困惑于互联网带来的复杂格局,自然界的很多生态系统同样没有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同样可以实现秩序。

  2004年,哈佛商学院企业专家马克・英西蒂和罗伊・莱维恩经过10多年的跟踪研究,合著出版了《关键优势:新型商业生态系统对战略、创新和持续性意味着什么》一书,指出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商业界也存在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该思想对企业营销创新进一步产生了积极的刺激作用。

  生物学对“共生”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共生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一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共生,既具有组织过程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共生过程的独特性。它不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激励中共同合作进化。

  这种合作进化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单元形态,而且可能产生共生能量和新的物质结构,表现为共生个体或共生组织的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的提高,体现共生关系的协同作用和创新活动。

  但是共生不排斥竞争,它不是自身性质和状态的摒弃,而是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这种竞争是通过共生单元之间功能的重新分工定位与合作实现的。这段阐述,不仅概括了共生作为一种生物现象的本质特征,也对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解读共生现象,指导共生行为,提供了标准和指针。

  日本的稻盛和夫运用阿米巴经营模式,创造了经营上的神话;美国全食超市的发展也给出例证;中国海尔“人人是创客”的组织变革实践,把6万多名员工转变为自动自发的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并使每一个经营体就像一家自主经营的公司,让每个人变成自己的CEO。

  这些领先企业的实践表明,今天企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共生”的逻辑,而其带来的核心变化,就是独立个体的价值创造。价值创造在组织管理中是根本性的追求。

  组织管理的核心命题是: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在大部分的组织管理中,人们之所以关注绩效考核,是缘于把绩效考核等同于价值创造。

  在无法界定个人价值、或者组织价值大于个人价值时,绩效考核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但是同样需要关注的是,绩效并不等同于价值创造,有时候,绩效考核恰恰是扼杀价值创造的手段。

  当人们习惯于绩效考核时,往往会满足于静态的工作,满足于完成指标,不会主动与顾客关联,这使得注意力转向了内部而不是外部;更可怕的是,绩效考核会使员工养成满足现状的习惯,没有创新和冒险精神,不愿意做出超值贡献,形成一种非增长型的组织思维惯性。也许在这个意义上,一些企业提出去KPI,是有道理的。

  记住,重要的不是绩效考核,重要的是价值创造。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