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技术

现代印刷包装企业的 智能制造之路

时间:2020-08-19 10:25:21来源:科印网作者:伍宏武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增长和企业经营环境迎来了新的挑战与考验。基于各种复杂的局面,企业如何与发展共进,与时代同轨,成为国家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应运而生。下面,笔者将从理论、实际、案例3个维度阐述现代印刷包装企业如何在智能制造道路上找到正确的方向。

  对智能制造的理解和认知

  笔者认为,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不要太复杂,越简单越好。简单的理解为:将产品实现过程标准化后,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软件、硬件设施(设备、工装、夹具等)深度结合与融合而形成的自我分析、决策、行动的生产过程。每家企业应正确定位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智能制造,不要赶时髦,也不要赶潮流。不要为智能制造服务,而是要让智能制造为我们服务。搞清楚这一点至关重要。

  而如何实施智能制造?则需要考虑智能制造的3个支柱。

  1.智能产品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推动智能制造的目的是什么?显然,企业追求的是通过产品来实现企业价值,而不是把企业搞得多时髦。客户的第一需求是产品如何能给客户带来增值和价值,而非生产线多现代、多时尚。

  任何一种企业,不管生产装备和过程多么智能化,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一般的产品,没有智能化的要素和基因,那么企业的发展就会受限。因为这种产品生命周期短、门槛低,随时有可能被规模小、成本低的企业所替代。产品是企业面向社会的表现,智能制造的目标是产品,而不是智能制造本身,如果智能制造不能生产出智能的产品,那么智能制造就失去了时代的意义。

  因此,任何一家企业在考虑如何实施智能制造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产品如何实现智能化,即使生产过程没有部分或全部实现智能化。

  随着5G、6G的到来,万物智能将会越来越近。因此,所有的产品都要不同程度地走向智能化,只有找准这一条路,企业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智能制造才具有可投资性、可建设性。

  2.智能过程化

  产品要从概念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选材配材、物料流通、生产过程、产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从而逐渐实现过程智能化、全局智能化、全域智能化,最终才能实现智能化效益的最大化。

  3.智能装备

  装备是智能的载体,所有智能化手段都要通过装备来实现,而实现装备智能化是生产过程中“点”的智能化问题;企业要想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就必须先实现“点”的智能化,点与点的串连形成局部(班组)智能化,局部与局部的智能连接形成面(车间)的智能化,逐渐由内向外拓展延伸,最终才能实现企业全局的智能化。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实现点的智能化,企业的劳动生产力和劳动效率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国印刷包装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将从政策、规模、创新和协同4个维度来阐述我国印刷包装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目前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与标准建设面,产业政策和标准研究还不成熟,产业不能协同发展

  由于智能制造产业具有需求多样化、零散化的特点,产业需要面对不同行业、不同环境、不同标准下的工作和服务,尽管前后出台多个扶持政策与计划,但总体零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难以形成协同发展,更难达到政府的预期效果。比如,2018年出台的5份关于国家智能制造的政策性文件,均未见具体时间表和扶持配套具体政策。

  行业归口和行业规划不够明确,行业政策和标准研究还存在缺位。智能制造自上而下整体规划和行业准入标准出台的滞后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钻政策的空子,套政策的补贴资金,阻碍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规模与发展区域面,地方政府扶持缺少科学组织,失衡性与同质化严重

  为了扶持本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近几年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颁布《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等政策性文件;各地政府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地区,借国家推动智能制造契机,不断出台地方性扶持政策,在资金、土地、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

  政策热潮使大量企业蜂拥而上,企业实力良莠不齐,加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实施不到位,企业不愿进行无保障的研发投入,导致技术、市场同质化严重。

  3.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落后

  我国智能制造关键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在智能制造诸多基础技术方面仍停留在模仿层面。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难突破,造成国产装备企业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不具备竞争优势。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整体上来讲,重视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忽视智能管理、开发与设计,导致整体经验不足,使得智能制造某些核心技术处于实验阶段,制约了产业化进程。

  4.企业协同产链条面,企业间未形成合力,产品链条短

  智能制造技术门槛较高,仅靠部分企业探索全新领域显然不现实。工业级产品对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方面要求很高,整体研发耗时长、成本高。

  我国现有智能制造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而有些企业或机构稍有领先优势却独立封闭,技术研发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同一技术各企业或机构、院校在重复研究,浪费大量的研发经费和研究时间。而我国多数企业又热衷于大而全,完美而高效,一些具有研发实力或者较为成熟产品(装备)企业纷纷转入整机生产,想实现一机走天下的方式,故难以形成研发、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


#news_tuijian#